第三零三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2 / 2)

原來雖然從官職上來看,酒井忠勝是家老,而鬆平信綱是老中,要比酒井忠勝等一級,但這是因為酒井忠勝的資曆和出身都要比鬆平信綱高,他是德川四天王之一的酒井忠次的孫子,出身名門,功臣之後,因此才在官職上壓住了鬆平信綱一頭,但無論是威信還是實際能力,都不如鬆平信綱,“智慧伊豆”這個綽號,可不是白叫的。而且在十四年以前,就是鬆平信綱率軍平定了島原之亂。

在徳川幕府中,眾人其實都將鬆平信綱視為家老,比酒井忠勝強。德川家光在世的時候,也對鬆平信綱更遠倚懶,重大的國事,都是和鬆平信綱商議,在東京之戰以後,就是由鬆平信綱出使中國和中國簽定了和約,後來在出兵幫助清廷,參加中原大戰一事上,徳川家光與鬆平信綱的意見相錯,因此才由酒井忠勝領軍。結果不出鬆平信綱所料,酒井忠勝大敗而歸,德川家光才又重新重視起鬆平信綱。因此在現在的徳川幕府中,鬆平信綱得到了大多數的中高層官員的信任和支持,重要的國家大事,隻有鬆平信綱點頭同意,才能夠實施。

而正因為如此,酒井忠勝對鬆平信綱十分忌恨,這一次的爭鬥,一方麵是兩人的政見不同,而在另一方麵,也是酒進忠勝想借機將鬆平信綱趕出徳川幕府。

當然釆取強硬立場,也是酒井忠勝的一慣主張,因為酒井忠勝一向以祖父酒井忠次為目標,做夢都想建立功業,留名千古,因此在在出兵幫助清廷,參加中原大戰一事上,酒井忠勝並非是付合徳川家光,而是確實希望借這一戰之力,建立自己的武勳,同時也宣揚日本的威名。雖然曰軍出兵,慘敗而歸,但酒井忠勝並未認清中日之間的形式,認為曰軍之所以失敗,隻是因為武器不如中華軍,如果雙方使用同樣的武器,曰本軍隊一定可以戰勝中華軍的。

回到日本之後,酒井忠勝也極力建議曰本國內也多打造火槍火炮,這次向荷蘭人購買軍火,也是酒井忠勝首先建議的。當然這些做法也確實是有必要的,因此鬆平信綱也沒有反對。但和酒井忠勝認為這樣就可以戰勝中華軍不同,鬆平信綱隻是把這些行為當作加強日本或是徳川幕府的防禦力的一種手段,而就憑此想戰勝中華軍,根本就是不可能。

鬆平信綱的見識和頭腦都要遠遠高於酒井忠勝,而且酒井忠勝隻是和中華軍交過手,而鬆平信綱做為使臣,曾在中國停留了一個多月,不僅了解了中華軍的軍事力量,而且還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麵的考查,雖然當時商毅僅僅隻是占領了長江六省的地區,但鬆平信綱得出的結果仍然是以日本現在的綜合實力,根本不可能是中華軍的對手,如果商毅要滅掉日本,最多五年的時間就夠了,當然這不算日本被占領之後的零星抵擋, 不過到那時日本實際己經亡國了。

因此從那次鬆平信綱回國之後,及力主張同中國保持好關係,千萬不要與中國為敵,德川家光決定出兵幫助清廷,他也極力反對,一度被閑置起來。

但鬆平信綱仍然不改初衷,並且又利用曰本已經與中國開始通商的利便,全麵收集中國國內的各種消息、情況,充份發揮曰本人善於學習的優點,經過了數年的研究之後,居然把中國的政治經濟情況吃透了七八戌,由其是商毅提出中國要全麵走向海洋,參與大航海時代的貿易競爭,通商裕國,也給了鬆平信綱相當大的觸動,另外中國出版的介紹歐州的書籍也讓鬆平信綱大開眼界,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對海洋有著天生的敏感認識,而且日本的情況與歐州的英國、荷蘭十分相似,國土狹小,資源缺乏,想要發展,隻能全麵走向海洋,學習中國開海裕國,不能再搞閉關鎖國的那一套。

而在處理和中國的關糸上,鬆平信綱也主張全麵依附於中國,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像朝鮮那樣,向中央國稱臣,成為中國的藩屬國,隻有這樣,才能讓日本平安的生活在中國這條巨龍的身邊, 免強保存自己。而與中國為敵,對抗,絕對是死路一條。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