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烏達盟共有八部十一旗,現任的盟主是敖漢左旗溫布,受封為紮薩克多羅郡王,出動約七千人馬;卓索圖盟有二部五旗,現任的盟主是喀喇沁右旗瑪濟克,受封為多羅杜棱貝勒,因為卓索圖盟較小,隻出動了四千人馬。這樣一來,三盟相加,總兵力也超過了三萬人,畢競這個時候蒙古各盟的人口也並不多,大盟如哲裏木盟也不過幾十萬人口,而小盟如卓索圖盟隻有十餘萬人口,因此能夠聚集起這樣的兵力,己經很不錯了。
因此雙方在鑲黃旗察合爾彙合組成了滿蒙聯軍,這時總計兵力達到了三萬八千餘人,其中絕大部份都是騎兵,達到三萬三千餘騎,而馬匹數量超過了六萬匹,因為大多蒙古兵都是一人雙騎,少數是一人三騎,另外還有牛羊牲口五千餘頭。而步兵主要都是清廷的餘部,另外清軍還有約六百餘支火銃,小炮六門。
人馬彙合之後,碩塞、博洛、嶽樂三人也都大為放心,於是眾人也立刻展開了聚議,怎樣對付中華軍。
這時聯軍也基本調查清楚了中華軍的實力,這次中華軍出動的是北京軍區的第一軍,另外還有兩個騎兵團,碩塞、博洛、嶽樂等人對中華軍的番號編製都比較熟悉了,因此也可以計算出,中華軍的總兵力是在三萬三千左右,騎兵五千餘人。
碩塞、博洛、嶽樂都是和中華軍久打交道,深知中華軍的厲害,因此都認為應該就在鑲黃旗察合爾拒守,同時派人說動歸化城土默特的瓦達克、勒克徳渾叔侄出兵,從中華軍的背後發動進攻,最好還能說動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也出兵,然後三路人馬一起進攻中華軍,這樣才有勝算。
但蒙古三盟並不同意他們的意見,因為蒙古各盟並沒有和中華軍交過戰,不相信中華軍的戰鬥力真有那麼強,雖然雙方在北京郊外打過一次,蒙古軍慘敗,但那一次是和中華軍的騎軍交戰,而現在中華軍全軍隻有五千多騎軍,而蒙軍全是騎兵組成,在蒙古各旗的旗主看來,騎軍仍然還是天下無敵的兵種,而且草原的地形,也確其有利於騎軍作戰。另外還有一點大家也都沒好意思說出來,那就是上一次蒙古軍大敗,是因為由碩塞領軍,如果換了自已領軍,絕不會失敗。
甚於聽說中華軍擅用火器,騎兵也是以使用火器作戰為主,蒙古人並不怎在意,在馬上使用火槍,無非也就是和在馬上使用弓箭是一個道理。因此各盟、旗主都主張主動出去,去進攻正黃旗察哈爾,給中華軍一個迎頭痛擊。
而盡管碩塞、博洛、嶽樂都知道,主動出擊是凶多吉少,但無論他們怎樣說明,中華軍的士兵是如何英勇善戰,火器是如何厲害如何可怕,但蒙古各旗主大半都不信。而且說得多了,還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這個時候,蒙古人還是敬重英雄的民族,因此在言語之間已經隱含對三人的膽小怯敵頗有不滿。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都很難相信火槍火炮真的有那麼大的威力,何況蒙古各部還生活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區。就是清廷當年,正視中華軍的戰鬥力,也用了好幾年的時間。
另外蒙古各盟要求主動出戰,也確實是有一些客觀原因。因為草原之間的各部征戰,很少有後勤支援一說,隨軍隻攜帶少量糧食和牛羊,都是打到那裏,搶到那裏。當然草原各部的作戰時間也不長,基本都是一二戰定勝負,少有拖到一個月以上的,因此也沒必要準備後勤。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各盟旗也都希望速戰速決,早點打完仗,拖得久了,自己也受不了。
碩塞、博洛、嶽樂現在畢竟是依靠著蒙古各盟,見眾人都主張出戰,因此也不敢過於堅持己見,也隻好同意各盟旗主的意見,出兵進攻正黃旗察哈爾。於是眾人都一致推薦,由哲裏木盟的盟主烏克善為聯軍主將。烏克善也下令,命科爾沁左翼中旗紮薩克達爾罕郡王滿珠習禮和敖漢右旗紮薩克多羅郡王瑪濟克兩人率本部人馬為先鋒,馬上出兵,向正黃旗察哈爾進攻。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