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七曰, 成進率領北京軍區第一師, 從大同府越過了長城, 進入察合爾境內。
在崇禎早年,蒙古察哈爾部是清廷征服蒙古的主要對手,也是明朝聯合對清的主要蒙古力量,在1632年皇太極為了徹底平定蒙古各部,解除南下的後顧之憂,大舉進攻察哈爾,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敗入青海病死。其子額哲被俘降清被為貝勒,後來晉爵和碩親王,清廷將察哈爾作旗,安置在遼寧義洲一帶。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原屬察哈爾的地區編為八旗,各旗設總管控製。
清廷入關之後,又規定察哈爾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遊牧於宣化、大同邊外,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實際是受清廷直接管控。並且規定,察哈尓轄區為: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廠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王部落界。大體呈一個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斜長條形。總麵積約在三四萬平方公裏左右,相當於一個台灣島的大小。
因為察哈爾地區靠近長城北境,又有大同府和張家口兩個與內地通商的要路口,與長城內的漢族通商來往十分頻繁,當地的蒙古居民受漢化較深,察哈爾八旗駐紮的地方,都已經修城立寨,而且居住在察哈爾八旗附近的蒙古人改變了遊牧習慣,開始定居開荒耕作,甴遊牧漁獵民族向定居農耕民族傳變。因此察哈爾地區的民族情況也呈多元化發展。
這時碩塞、博洛、嶽樂占據了察哈爾之後,也有一部份滿漢八旗的餘眾逃出長城,來投奔他們,現在兵力也擴大到了六七千人。但仍然不足以控製整個察哈爾地區,因此現在三個人將兵力主要都集中在正黃旗察哈爾駐紮。
由於中華軍並沒有封鎖豐鎮和張家口的出長城路口,因此長城內地的消息也能傳到塞外,商毅到達北京巡視,中華軍準備對蒙古用兵的消息也很快就傳到了察哈爾。碩塞、博洛、嶽樂立刻向哲裏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發出求援,請救他們發兵,支援自已。
但蒙古各盟旗和八旗一樣,是軍民一體,平時隻保留少數常規軍隊,其他的各旗牧民平時遊牧生產,到了戰時才組隊成兵,因此組編成軍需要時間。而中華軍的各軍都早己做好了準備,枕戈待旦,隻要一聲令下,就可以馬上開拔出戰,動作當然要快得多。
大同府位於察哈爾的西南方,雖然察哈爾八旗駐地都己建城立寨,但城防設施十分簡陋,其本就是用黃土砌成一個土圍子,高度不超過一丈,厚度約有三四尺。這樣的城牆防一防馬賊到是可以,但在中華軍麵前,幾乎就是形同虛設,而且各旗守衛的兵力極為單薄,因此成進領軍進入察哈爾之後,首先十分輕鬆的就攻破了西南的正紅、鑲紅兩旗察哈爾,大隊人馬推進到了納林河邊。
現在碩塞、博洛、嶽樂三人手下隻有七千多人馬,正黃旗察哈爾也無城可守,而這時蒙古各盟的援軍還沒有到,當然不敢與中華軍對抗,因此三人商議之後決定,放棄正黃旗察哈爾,向東北方向撤退到鑲黃旗察哈爾去駐守,與哲裏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的援軍彙合之後,再和中華軍交戰。
結果中華軍又兵不血刃,又占領了正黃旗察哈爾。這時中華軍己經進入察哈爾地區百餘裏的距離了。
正黃旗察哈爾正位於納林河東岸,離奇爾泊隻有十幾裏的距離,因此成進決定就在正黃旗察哈爾駐軍,等待清蒙援軍到來。
中華軍在出兵之前,就己經強調過了軍紀,雖然連占三旗,但對牧民們並沒有什麼侵擾,而且這時察哈尓投降清廷的時間也並不長,加上察哈爾部一直受清廷的戒備,並沒有獨立組成一盟,而是受清廷的直接控製,部民們對清廷也沒有什麼好感,因此三旗的部民們也十分順從中華軍的統治,並沒有太多的反抗。
從正黃旗察哈爾逃離之後,碩塞、博洛、嶽樂三人逃到了鑲黃旗察哈爾,三盟的援軍也趕到了。哲裏木盟確實是全力支持清廷的餘勢,在烏克善返回哲裏木盟以後,就立刻下令盟下十旗,招集各旗牧民組軍,因此再接到了碩塞等三人的救援信之後,烏克善、察罕、索納穆、滿珠習禮兄弟四人全都出動,招集全盟十旗人馬,共計約有二萬餘人,趕來救援察哈爾。同時也派人催促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出兵。
而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兩部本來隻是想在口頭上支持清廷的餘部,並不想出兵,但見哲裏木盟己經出兵了,也不好推脫。另外這兩盟也對中華軍確存有相當的戒心,雖然元朝己經滅亡了三百餘年,但漢蒙之的矛盾存在,互相之間還缺少信任。加上碩塞、博洛、嶽樂又一再渲染漢族強勢,要消滅光蒙古各部,因此也使這兩盟覺得,無論如何也都應該出兵,那怕是做做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