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掃平遼東(三)(2 / 2)

沒收了滿蒙漢八旗貴族的財產,使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解除包衣、跟役的人生依附關糸,也使他們失去了可以控製的人手,因為按清廷製度,包衣的地位幾乎等於奴隸,必須是無條件的服從主人。滿蒙貴族都有相當數量的包衣,因此一但以武力反抗帝國,會立時有大量的人手。這也是帝國打壓滿蒙漢八旗貴族的重要手段。

沒權、沒錢、沒人,滿蒙漢八旗貴族也就沒有任何的實力來與帝國做對了。

而另一方麵,獲得了田產和人生自由的那些包衣、跟役,為了保證自已的利益,就必須堅定的站在帝國這一邊來。對其他的百姓來說,雖然沒有獲得什麼利益,但也沒有損失,而且取消了滿蒙漢八旗貴族的特權,以後也可以少受一些欺壓,至少他們不會反對帝國的統治。然後來慢幔的在遼東地區,扶植親帝國的中上階層。

當然釆用這樣的做法,在一開始也許會引起一些滿蒙漢八旗貴族的強烈不滿, 畢竟沒有人會甘心自己的利益,權勢被剝奪,甚致會引發一些暴動,或武裝反抗,但對於中華軍來說,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名正言順的狠狠打擊敢於反抗帝國統治的人。畢競中華軍連清廷的正規軍都不怕,誰還會在於區區這些滿蒙漢八旗貴族的暴動反抗。

更為重要的是,解除了包衣、跟役對滿蒙漢八旗貴族的人身依附之後,也等於是徹底斷絕了滿蒙漢八旗貴族與底層百姓的聯係,這一招釜底抽蘄十分厲害,因為任何武裝暴動反抗想要取得成功,就都必須得到底層百姓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失去了這個前提條件,就靠這個貴族勢力,根本就不足為懼。

周少桓在遼東開始對滿蒙漢八旗貴族進行打壓的時候,中華軍對遼東其他地區的攻勢也巳經開始,首先是遼西地區,也就是錦州府展開軍事行動。

錦州府,也就是後世著名的遼西走廊地區,大體位於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鬆嶺山,大體呈西南。東北走向,全長約三百五十裏,寬約在十五到三十裏左右,走廊背山麵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連接著遼東半島、蒙古卓索圖盟地區和中原京師,的重要通道, 是中國東北的咽喉道路,曆來為兵家征戰必經之地。

在明朝後期,就是以錦州、寧遠、山海關這三點一線為屏障,抵抗八旗鐵騎的進攻。因此也可以說,這一片地區,是明清之間的生死必爭之地。雙方在這一塊狹長的地區爭奪了十幾年的時間,大大小小發生了不下百場大戰,包括著名的寧遠大戰、寧錦之戰、大淩河之戰、鬆錦之戰等諸多戰役,許多地方都是反複爭奪,幾度易手,而且明清交替時期的名將熊庭弼、孫承宗、袁崇煥、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人,都曽在這裏留下過自己的足跡,就在清太祖努爾哈赤,也死在這一片土地上。

但從總體來看,淸廷是居於攻勢,而明朝居於守勢,而且清廷在一點一點的擴大對錦州地區的控製,而明朝存逐步後退,一直到清軍入關。

而現在中華軍正是沿著當年清廷的擴張路線沿著渤海的西海岸南下,但進軍之迅速,遠勝過當年的清軍,一路上連續攻取錦西、錦州、寧遠。綏遠等地,隻用了不到一個月,就打到了離山海關不足六十裏的平川營堡。

隻有在遼東走廊的兩端存在著不同的軍事集團時,才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在清廷入關之後,遼東走廊兩端的敵對情況己經消失,因此軍事價值的作用也大大降低,清廷對遼東走廊的重視也大大降低。中原大戰之後,清廷的兵力不足,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遼東沿海一帶,和北京附近,遼東走廊一帶的守衛十分空虛。結果才使中華軍在遼東走廊地區的進軍十分順利,一路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所有的關隘重鎮,全都迎刃而下。

雖然得知中華軍占領了朝鮮,清朝中也有人建議,要加強錦州、寧遠、山海關等地的防守,但這時中華軍己向北京發動進攻,清廷也根本顧不上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