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平定朝鮮(二)(2 / 2)

當然金昌運決定在平壤城內,居城而守,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平壤是是與漢城並列的朝鮮兩大都城級城市,因此朝鮮在平壤城裏屯集了大量的糧會物資,足可以支持半年的時間。而且在朝鮮李朝建立之後,也對平壤的城防也花費了相當大的心血,單以城防工程而言,平壤己經超過了漢城,這是因為平壤的位置更靠近北方,在朝鮮的曆史上,除了1592年發生壬辰倭亂之外,其他的敵人都是從北方進攻朝鮮的。

因此平壤的城防建設釆用很少有的三層城牆布局,整個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均是釆用四方形的結構。內城共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還有甕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樸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另外在內城的北端,還隔出了一個北城,南北各開一個城門,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因此平壤城實際是分了四個部分。

當然在朝鮮人看來,城牆圍得越多,當然就越安全,而且從理論上說,平壤的城防建設,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固若金湯,隻不過惜的是,無論是麵對蒙古、清廷、還是日本,平壤城都沒有真正起來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和江華島一樣,每一次都被外來的敵軍攻破。因為決定戰鬥結果的最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城牆,因此如果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就是隻有一道城牆,也能成為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相反如果軍無鬥誌,士無戰心,別說是三道城牆,就是三十道城牆也沒有用。

但金昌運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隻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平壤城的這三道城牆上。當然金昌運還不忘仍然用假消息鼓舞士氣,聲稱隻要堅守一個月,清廷的援軍就會到達,雙方裏應外合,就可以擊敗中華軍。

不過金昌運想得雖然好,希望能在平壤城堅守一個月的時間,但中華軍其實隻用了一天就解決了戰鬥。而且在戰鬥一開始,中華軍就讓金昌運的希望徹底破滅。

中華軍是在早上八時左右開始,中華軍的第二、十一師各出一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分別從平壤的東西兩側同時發動進攻,而另一個步兵團則在平壤的南北城外預伏。

首先中華軍向平壤城展開了猛烈的火力打擊,而朝鮮軍隻有少量的老式火繩槍,在這種場合,根本就沒有用。隨後中華軍的步兵推進到離平壤城隻有七十步左右的距離,用火槍向城頭展開打擊,打得朝鮮士兵根本就不敢在城垛口邊站立。弓箭手都隻能退到城牆的後方,采用拋射的形式還擊。

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之下,東西兩路的中華軍都派出爆破隊,在八時四十五分鍾左右,進攻平壤西城的第二師首先將平壤外城的多景門炸開,僅僅隻過了十餘分鍾,進攻東城的十一師也炸開了平壤的東城。兩路的中華軍都發動了地麵進攻。而朝鮮士兵跟本就不敢抵抗,紛紛退讓,中華軍十分順利的就殺進了平壤的外城中。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朝鮮士兵的士氣也不高,一來是國王李淏正式下詔,宣稱金昌運為叛臣,軍隊為叛軍,朝鮮王室在國內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盡然金昌運再三解釋,稱李淏是受了中華軍的脅迫,才這樣下詔,但白字黑字這樣寫著,士兵們也很難振奮起來。

而另一麵,從中國回到朝鮮的軍隊在平壤駐紮,私下和其他士兵談起中原大戰來,都是口徑一致,把中華軍說得厲害無比,雖然一開始還有人不信,但說得多了,也有不少人或者相信,或者半信半疑,而開戰之後,中華軍凶猛的火力打擊,也讓朝鮮士兵明白,原來這些都是直的,由其是爆破隊炸開了城門之後,更是讓朝鮮士兵心驚膽寒,而那些參加過中原大戰的士兵更是帶頭逃跑,結果一下子帶動大隊都退了下去,雖然還有少數朝鮮士兵在抵抗,但也經不住中華軍一衝,因此也無法阻擋住中華軍的進攻。

中華軍攻外城之後,立刻又向平壤的中城發動了進攻。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