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封王的風波(2 / 2)

結果爭了兩個多月,最後永曆朝廷作出決定:封孫可望為景國公,賜名朝宗,劉文秀寧侯,賜名若琦;艾能奇安侯,賜名時泰。讓楊畏知回雲南去向複命。

那知就在這個時候,又出了一個大弊漏,永曆朝廷的權臣陳邦傅本是廣西的地方將領,在廣西頗有些地方勢力,因此永曆朝廷在桂林建都時,陳邦傳仗著自已的地方勢力,和馬吉翔等人結成同黨,與丁時魁、瞿式耜、何騰蛟等人爭權奪利。但永曆朝廷逃到貴州之後,陳邦傅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勢力大跌,於是打算拉隴孫可望,借大西軍的聲勢,幫助自己繼續爭權。

於是陳邦傅趁永曆朝廷對孫可望封王之議未決的空隙,用黃金鑄造了一顆重達百兩的“秦王之寶”大印,又偽造永曆帝敕書,派自己的親信胡執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雲南封孫可望為秦王,還封劉文秀、艾能奇為國公。

孫可望當然不知道永曆朝廷的**紛爭一至於此,還信以為真,對胡執恭送來的敕書和 “秦王之寶” 大印極為滿意。於是安排了隆重的儀式,親自郊迎使者,集結文武和百姓,大庭廣眾之下,以臣子的禮儀,先五拜叩頭,舞蹈稱臣。然後才接受了秦王之封,並率其劉文秀、艾能奇二人並三軍士卒各呼萬歲;隨後孫可望立刻就以秦王的名議升座,受劉文秀、艾能奇,大西軍的眾將並三軍士卒慶賀;接著又把敕書謄黃布,告雲南各地,歡慶三天。

那知孫可望高興了沒兩天,楊畏知等人就回到昆明,才知道自已實際被封的,不過是景國公。而且連劉文秀、艾能奇都被封為國公,三人的爵位是一樣的。

孫可望自然是惱怒異常,立刻找來胡執恭當麵尋問,而胡執恭一口咬定,因為大臣們都不願封孫可望為王,因此朱由榔與其母親太後兩個人秘密商議鑄王印與孫可望。

孫可望也不是傻子,一聽就明白了裏麵的套頭,立刻下令,將胡執恭關押起來,但這時孫可望己經接受了陳邦傅、胡執恭假造的敕印,舉行了隆重的受封典禮,弄得雲南軍民皆知,現在也是騎虎難下,於是又命楊畏知將這兩份敕封的詔書帶回去交給永曆朝廷,假裝糊塗,表示自己接到了兩份敕封,不知真假,請朝廷定奪。但同時也說明,自己在接到秦王敕印後已經鄭重宣布,大小官員和軍民都已祝賀等等。其實就是希望永曆朝廷將錯就錯,再改封自已為秦王,這樣也給自己樹個梯子好下。

其實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補救辦法,但永曆朝廷的大臣們本來對封孫可望為公爵都十分免強了,怎麼可能答應封孫可望為王呢?這一次又是金堡首先發炮,上疏言:“可望應否封王,臣為祖宗守法,即使白刃臨臣,臣惟執不封之議。”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出於爭權奪利的考慮,還有不少人是懷著陰暗的心理,自己混了十幾年,連個候爵、伯爵都沒撈著,而孫可望本來是個反賊,現在打賊皮扒了,立馬就封了王,這也太不公平了吧,因此一定要反對,堅決後反對。

當然也有一部分大臣出於現實考慮,貴州督師朱天璘上疏勸說朱甴概:“孫可望盤據雲南,怎能禁止他自立為王呢?如果恩出朝廷,正可得其效力。假如他先行一步,執送胡執恭入朝誅之,則顯得賞罰之權倒置。不如封他為王,免生他變。”

其實朱甴概對封不封孫可望為王到是無所謂,隻是反對的人太多,又搬出了祖製這麵大牌子,他也沒有辦法,競朱由榔並不強勢的皇帝。因此最後決定,封孫可望為平遼王。按明朝的爵位製度,一字王為親王,最尊,二字王為郡王,次之,而劉文秀和艾能奇也認為見好就收吧,勸孫可望接授永曆朝廷的策封,郡王就郡王,反正也可算是王爺了。

但孫可望己經以隆重的禮節慶賀過自己受封秦王,現在平白無顧的從親王降到了郡王,孫可望的惱火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現在外麵的形勢他也清楚了不少,知道永曆朝廷已經到了山穿水盡的地步,居然還要擺出一付正統朝廷的架式,連個名議的王爵都不肯封給自已,因此孫可望也擰上了,不封秦王,我就不出兵,等中華軍打到了貴州,看你們怎麼辦?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