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封王的風波(1 / 2)

就在中華軍向四川發動進攻, 攻取了四川重鎮重慶的時候, 在另一條戰線上, 也同時向貴州展開了軍事行動。

其實按照原定的計劃,中華軍對貴州的進攻應該是在進攻四川之前,因為為了勸降吳三桂,用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在四川發動進攻。而貴州的軍事行動一直拖到了四川取得重大成績之後才開始,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大西軍遲遲沒有出滇參戰。

按商毅的計劃,是希望等大西軍出了雲南,進入貴州之後,才向貴州發動進攻,這樣把大西軍引出來,仗也要好打一些,另外也是想在貴州給大西軍一個重創,然後才好對他們進行招降。

而且經過了勸降吳三桂的失敗之後,商毅也認識到,這個時代的觀念和自己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區別,在自已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雖然兼並的戰爭,但各國內部政治鬥爭同樣十分激烈,不過大家基本都能尊守一個遊戲規則,就是一但發現大勢已去,或是自己控製不住局麵了,無論是國家首腦還是政黨的首腦,都會主動宣布失職認輸,極少有人死撐著,因為越是死撐,下場就會越慘,還不如極早放手,和和氣氣的收場。

但在這個時代的人往往都喜歡死撐下去,基本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主,清朝是如此,吳三桂也是如此,因此商毅才打算,先用槍炮說話,給大西軍一個重創,再談投降。於是才一次等著大西軍出兵貴州。

隻不過讓商毅沒想到的是,等了一個月,大西軍一直都沒有出靜,到並不是因為大西軍的首領不想出兵,孫可望、劉文秀等人都清楚,如果能夠把和中華軍作戰的戰場設在貴州,就可以在雲南前麵樹起一道屏障來,保證雲南的安全,這樣戰略縱深和回旋的餘地也就大得多少。但永曆朝廷對他們所封的官職爵位太底,令孫可望非常不滿,因此才遲遲沒有出兵。

因為現在的大西軍是以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共掌大權,因為孫可望年長,資曆較深,因此才被推為盟主,但基本的事情還是要三人一起商議,才能決定。

但隨著大西軍在雲南站穩腳跟,孫可望的野心開始膨漲,想自己獨攬大權,在平定雲南的時候,孫可望借演武場升旗事件,把劉文秀打了一百軍棍,然後又命劉文秀帶罪立功,以確立和提高自己在全軍中的領導地位。但劉文秀、艾能奇都手握重兵,孫可望也不能輕易動搖他們的地位。而這一次歸順永曆朝廷,一方麵是大勢所驅,大西軍不是倒向南明,就是倒向南京,而在另一方麵,孫可望也想通過永曆朝廷加封,使自己的爵位高於其他二人,這樣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節製劉文秀、艾能奇,然後慢慢削減他們的勢力,使自己逐步取得全軍的控製權。

因此在派楊畏知與永曆朝廷示好的時候,孫可望也為自已請求,封自己為秦王。

但當時就遭到了永曆朝廷的許多大臣反對,因為執政大臣都擔心大西軍參與永曆朝廷,會削弱自己的勢力,因此也拖了下來。甚致還有人聲稱“孫可望賊也,不可以封。楊畏知為賊遊說,請朝廷收之。”

後來永曆朝廷被中華軍趕到了貴州,元氣大氣,而且中華軍逐步逼進,於是在朝臣中有不少人開始改變立場,讚成封孫可望借以收大西軍餘部為己所用。但在俱體的封號上,又開始爭論起來,工科左給事中金堡就幫出明朝祖製無異姓封王例,力爭不可,甚至連續七次上疏,拚命反對。大學士嚴起恒也堅持拒絕封孫可望為秦王,上疏聲稱:“可望名雖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為所愚。”

而楊畏知以明朝舊臣、孫可望使者的雙重身分,盡力向永曆朝廷陳明利害:“孫可望兵強,可藉為用,何必可惜一封號,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樹敵?”

另外也有人讚成楊畏知的意見,建議可以退一步,封孫可望為郡王,並又提出可以在封爵的同時,趁機挑撥大西軍各將領之間的關係,建議朝廷封孫可望為郡王,命其居守雲南;封劉文秀、艾能奇為公爵,並偷使人告之兩,本來也打算封他們為郡王,隻是被孫可望阻止,能兩人率軍滇,立功之後,即封王爵,這樣不禁可以使兩人和孫可望分心,同時也可以利用王爵,激勵兩人為永曆朝出力。同時還可以讓兩人上疏,請封馮雙禮、白文選等大西軍的部將公候爵位,使諸將感劉文秀、艾能奇之恩,而離心於孫可望,造成大西軍內部分裂,便於永曆朝廷控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