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哀鳴, 人聲慘叫, **跌落倒地的聲音連續傳出。在第一輪進攻之後,雙方都有數十人騎被擊中,有的騎士從馬背上摔落下來,迅速被後麵蜂擁而上的馬蹄洪流給吞沒;有的戰馬中槍中箭,頹然倒地,並且又絆倒後麵的同伴,總體來看,雙方的損失也大體相當。
在射出箭矢之後,清軍的騎士迅速在馬背上伏身,一方麵收好弓箭,準備近身格鬥,一方麵也是為自已身後的同伴讓出射箭的空檔來。
而中華軍的騎士也同樣在馬背上伏身,但卻都紛紛拔出掛在馬鞍前的短火槍,以伏身的姿式,繼續向清軍開火射擊。因此這一次中華軍的火力眀顯比清軍要大得多,結果在清軍陣中,有更多的人馬被擊中倒地。當然從總體上看,雙方傷亡都還遠遠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呈度。
經過了兩輪遠程攻擊之後,兩個箭頭的最尖端部份終於相撞到一起,雙方的騎兵也都在馬背上坐好了身體,揮舞著馬刀,準備在錯身而過的時候,向敵人發動致命的一擊。至少清軍的騎兵都是這麼想的。
但中華軍的騎兵不同,因為中華軍的騎兵己經進入了火器時代。每一名中華軍的騎兵,配備的火槍是一支長管後填彈式火槍,和一到二支短管前填彈式火槍,有少數中下級軍官,甚致會裝配三到四支。火槍和弓箭相比,另一個優勢就是火槍可以單手發射,由其是騎兵使用的短槍,而弓箭必須用雙手。因此在近身作戰時,中華軍的騎兵都是一手執短槍,一手執馬刀。在雙方相要相遇時,首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用馬刀砍。
由於這時雙方的距離極近,中華軍的騎兵射擊幾乎是百發百中,而在這個距離內,馬刀卻偏偏還差了一點。還有不少騎兵是對準清兵的戰馬開槍,當然效果是一樣的,就是騎士摔下,戰馬倒地。
結果在雙方的騎兵交錯而過的時候,從馬背上落下來的,大部份都是清兵。這和雙方的騎術、戰術、戰鬥能力無關,完全就是技術上的優勢。
在射光了所有的火槍之後,中華軍的騎士就隻能依靠自已艱苦訓練的騎戰技術與清軍作戰了,在這方麵,中華軍的騎兵和清軍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有的中華軍騎兵拿著射擊完了的完槍嚇唬清兵,畢竟大多的清兵見槍口指向自己,都會本能的縮身閃躲,而這一下往往也就會露出致命空隙來,等清兵明白過來以後,也已經晚了,雪白的馬刀已砍到了眼前,也有中華軍的騎兵則是依靠自已坐下的戰馬高大,衝擊力強,居高臨下的優勢,硬吃敵人。由其是兩個重甲騎兵連,則完全是蠻不講理,和清軍硬撞,但中華軍的一名重甲騎兵連人帶馬加鐵甲,總重可以達到六百多公斤,而清軍的騎兵最多隻有四百多公斤,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麵上的對手,相撞的結果也可想而知了。
不過大多數的中華軍騎兵還是老老實實和清軍揮刀對砍作戰,因此到了衝鋒的後期,中華軍的騎兵傷亡也不小。
等雙方互相穿透了對方的陣式之後,距離拉開,在交戰過的地麵上,留下了超過千俱的人馬屍體,有不少尚未斷氣的戰馬發出一聲一聲的悲鳴,受傷的士兵也紮爭著離開戰場,還有數十匹失去騎士的戰馬,在戰場上四散逃開。
而分開之後的騎兵在跑出一段距離之前,立刻都停住了戰馬,轉過頭來,重新列陣。而中華軍的士兵則趁著這個空隙,迅速的給火槍重新填彈,準備下一輪的衝鋒。
這時清軍的兩名主將都有些馬喇希、哈寧阿鎮驚,想不到中華軍的騎兵真的能夠在馬背上這麼自如的使用火槍,雖然現在沒有時間統計傷亡,但兩人都感覺得出來,在剛才那一輪的較量中,清軍的損失,要比中華軍大一些。同時兩人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了起來。但這個時候是不能後退的,唯有死拚到底,於是兩人也立刻重新組織好隊伍。
趕快雙方的騎兵又互相展開了攻擊。
經過了上一輪的戰鬥之後,中華軍的騎兵明顯加強了自信,握槍的手也更加穩定,射擊也更堅決、果斷,更準了。既使是在與清兵揮刀對砍的時候,也同樣毫不手軟。而相對的,清軍的士氣明顯下降了不少,雖然他們都是騎兵,與中華軍交手的機會並不多,但平日耳濡目染,也都知道中華軍使用火槍是多麼厲害,原來以為在騎戰中,火槍並不能發揮多少作用,誰知中華軍的騎兵偏偏就能玩出新花樣來,騎兵開槍比清軍騎馬射箭玩得還漂亮,因此心裏也自然產生了懷疑,這一戰還能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