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騎軍交戰(上)(1 / 2)

清軍的騎兵走了三四裏的路程,隻聽前方馬蹄聲響,隻見在前方的地平線前,也出現了無數的騎軍身影。顯然是中華軍的騎兵,而且從人數看來,與清軍也相差無幾。

中華軍的各軍區部隊都有一支騎兵部隊,這一點清軍都清楚,而且中華軍以前也多次在戰場中使用過騎兵,也給清軍造成過不小的打擊。不過中華軍對騎兵的使用,一般都是用在突襲或是追擊的時候,但很少用於正麵戰場。雙方的騎兵更是很少在戰場上直接對話。偶尓有一二回,也是一二千騎兵之間的小型交戰,達到近萬規模的騎兵對戰,確實還從沒有過。

而這一次中華軍居然主要以騎兵來對抗清軍的騎兵,也讓清軍的兩員主將馬喇希、哈寧阿兩人有些宅議。不過馬喇希本是蒙古鑲紅旗固山額真,素來以精於騎射而自居,而且他從來沒有和中華軍交過手,雖然聽說過中華軍有多麼厲害,火力都多麼凶猛,但畢竟是沒有親眼見過,而現在見中華軍出動騎軍來迎戰自己,在詫議之餘,也有些興奮。

雖然馬喇希也知道,中華軍的騎兵也是使用火槍作戰的,但按馬喇希的概念中,在馬背上使用火槍,肯定是不如在地上靈活自如,因此在騎兵作戰中,中華軍火力上的優勢肯定是要打一個拆扣的。因此一麵是躍躍欲試,想看一看中華軍到底有多厲害,另一麵也是希望能擊敗這支中華軍的騎兵,讓他們知道一下厲害,於是馬喇希立刻也下令,全軍出擊,迎戰中華軍的騎軍部隊。

這一支中華軍的騎軍部隊正是第十八軍的騎兵師,受第一軍軍長蘇建林命令,作為中華軍的先鋒人馬,先期趕到戰場來。蘇建林的想法其實和清軍差不多,都是想先用騎兵突襲,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誰都沒想到,兩支騎軍會在戰場上不期而遇。

十八軍的騎兵師叫蔣連軍,今年四十歲,他過去曾是明軍的將領,在寧武衛裏當過遊擊將軍,就是付責指揮騎軍的,是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中華軍打入北京時加入中華軍的。因為他在明軍裏就是幹的騎軍, 因此在加入中華軍之後,自然也就被分到騎兵裏麵,現在進升到了騎兵師長,這也是中華軍的騎兵軍官能夠晉升的最高官職。畢竟中華軍是一支以步兵火器為主的軍隊。騎軍的存在,主要的作用還是輔助步兵。

但這並不表示商毅並不重視騎兵的建設,相反從組建自己的軍隊開始,商毅就建立了自己的騎兵部隊,最早的騎軍將領楊武丞,現在已晉升成為軍區司令部成員了。

盡管騎兵被淘汰出戰場,是曆史的大勢所趨,但商毅知道,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騎兵全麵退出戰場,還要等到二百多年以後,就在目前來說,騎兵依然是戰場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其是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地勢平坦,河流較少,隻要運用得當,騎兵仍然可以在戰場上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另一時空裏大約六十年後,在天才的拿破侖手下,騎軍還有一次回光返照似的輝煌經曆。

現在中華軍的五個軍區,一共建有三個騎兵師,二個騎兵旅,共計騎軍的人數有三萬五千人左右。但基本都是輕騎兵,每支騎兵部隊中,隻有二到三個重甲騎兵連。

當然要建立騎軍, 自然就離不開戰馬,現在商毅手裏並沒有產馬之地,中華軍戰馬來源,在早期主要是靠繳獲的清軍戰馬,經過了曆年的戰鬥,中華軍累計繳獲戰馬的數量達到了五六萬匹之多。

清軍的戰馬基本屬於蒙古馬係,另外還有少量的河曲馬和哈薩克馬。蒙古馬體形小,力量弱,速度也不快,優點是吃苦耐勞,耐力極好。但並不是當騎兵的理想馬種。而河曲馬和哈薩克馬雖然比蒙古馬的品質好一些,但也並沒有達到質的提高,而且就是在清軍中,河曲馬和哈薩克馬的數量也並不多,中華軍繳獲的就更少了。

另外在與西班牙殖民者作戰中,中華軍還繳獲了少量的安達盧西亞馬,這批馬到是理想的戰馬,但數量不多,前前後後一共也不到三百匹。基本都分給武將當坐騎,其餘都裝配了商毅的衛隊。因此中華軍的戰馬,同樣也是以蒙古馬為主。

考慮到騎兵還要盛行二百多年,而且目前與淸軍的戰鬥也需要一支優繡的騎兵部隊,因此盡力改善中華軍戰馬的品質,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在內部挖潛的的作動不大,商毅選擇的辦法是引進外援。在商毅入主浙江,開始海外貿易之後,一直都在大力從國外引進優質的馬種,並且製定各國商船販馬到中國可以減免部份海關稅收的規則,而歐州各國的商人見有利可圖,也紛紛運送各種良馬到中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