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開戰(2 / 2)

這時清軍的前部人馬已經進駐到汝寧府中部的真陽縣。離淮河隻有五十餘裏的距離。

在中原大戰開始以前,清廷和南京在汝寧府的分界線就是淮河上遊,在中原大戰開始以後,中華軍殺過了淮河,一度逼近到汝寧府的治所汝南。而現在清軍又再度把戰線推回到了淮河附近。但這樣的結果對清軍來說還遠遠不夠,必須殺過淮河,才能改變目前中原戰場的被動局麵。

不過阿濟格也不敢輕急冒進,下令阿山率領四萬人馬為左翼,阿哈尼堪率領四萬人馬為右翼,這兩路人馬各有火槍兵八千人,火炮一百五十門,另有五千騎兵,分別從左右出擊,並保護大軍的兩側,而自己親自率領中路的八萬人馬,直撲息縣。

息縣位於真陽縣西南約六十裏的地方,濱臨淮河北岸,一但清軍攻占了息縣,就能在淮河北岸找到一個立足點,而且從息渡過淮河,離中華軍的總指揮部所在的光州,不足五十裏的距離,這麼一來,中華軍要麼就集中兵力,與清軍進行決戰,要麼就全部退出汝寧府去。

清軍從真陽縣分三路進軍之後,果然就遭遇到了中華軍的頑強抵抗。因為成進和李定國都十分清楚,誘敵深入,並不是完全不抵抗的撤退。在有些地方,還必須與清軍硬拚幾場,一方麵是消除清軍的懷疑,另一方麵也是盡可能在最後的決戰前消耗一下清軍的兵力,前一階段中華軍是大踏步的後退,而在靠近淮河邊的時候,就要進行一次有力的阻擊作戰,讓清軍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阻止清軍的地點,就是以息縣為核心的區。

因此成進和李定國下令,第一軍駐守息縣,抵抗清軍的中路人馬,十一軍第七師駐守息縣以西的銅鍾店,阻擋淸軍的左翼;十八軍的第五、十九旅駐守息縣東部的小茴店,阻擋清軍的右翼。這一次出動的阻擊部隊全部都是淮南軍區的部隊,湖廣軍區的兩個軍依然駐守在桐柏一帶,暫時隱藏,以後做為奇兵。而且各路阻擊部隊必須做好堅守五到十天時間的準備。

銅鍾店是位於息縣以西約三十裏的一個小鎮,居住著大約三千多的人口,小鎮沒有城牆,隻是在外圍有一圈矮牆,中華軍的防線就是依托著這鎮外的這一道矮牆布置。

經過了多次的戰鬥以後,清軍對於使用如何火器進攻,也有了一定的經驗,知是一是要將兵力充份展開,才能減少自己的傷亡,同時在進攻中火槍的實際作用並不大,帀要多依靠火炮的掩護下。

因此阿山的指揮下,清軍將所有的火炮都列在陣前,向中華軍展開了猛擊的炮擊,而在中華軍的防守陣地上,各種火炮也一起開火還擊。

雙方的火炮總數相加,接近四百門,淸軍的火炮數量比中華軍少,但中重型火炮居多,而中華軍一向重視戰場的機動性,因此在火炮中的中重型火炮偏少,多以中輕型火炮為主,但中華軍的中重型火炮都能發射開花彈,而清軍中隻有少數臼炮能夠發射開花彈,因此論炮彈的威力中華軍要比清軍大。

雙方一陣火炮互相對轟,並且都發射不了少霹靂火箭,戰場上炮聲轟嗚,爆炸聲不斷,隻震得大地顫動,泥砂飛濺,雙方的陣地上都留下不少爆炸的痕跡,還有不少地方在燃燒,而且都有一些士兵死在互相的炮擊中。

當然如杲就這樣互相用火炮對轟,誰也不能擊敗誰,因此在對轟了一陣之後,清軍也向中華軍發動了地麵進,由步兵、火槍兵也混雜在一起,在火炮的掩護下,向中華軍的陣地推進過來。

一般來說,隻有進離陣地一百步的距離以內,才是火槍的射程範圍,在此之前,隻有線膛槍和發射開花彈的火炮能夠發揮作用。但在中華軍,線膛槍的數量很少,還沒有後填彈槍多,而清軍也將進攻隊型充份散開,開花彈的殺傷力也並不下,因此在清軍進入到火槍的射程範圍之前,不會有多少傷亡。

但就在清軍推進到離中華軍的防線三百步的範圍以內的時候,忽然在清軍中間響起了一連竄的爆炸聲,而爆炸是從清軍腳下的大地發出,無數泥砂都從地上飛濺而起,直衝向天空。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