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耿仲明被殺的第二天,多爾袞就收到了阿濟格發回來的告捷,清軍在汝寧府西北的確山縣附近,擊敗進攻的中華軍先鋒人馬,當厙斬首六百餘眾,中華軍的餘部向南逃竄,現在阿濟格正率領大軍,渡過溱水,繼續向南挺進.而在阿濟格的身後,尼堪和韓岱部也在陳州以北的安嶺地區擊敗一支中華軍,斬首二百餘,並且率軍進攻陳州。
斬首六百,斬首二百,雖然都不算是什麼大捷,但畢竟是一次勝利,對於現在屢敗屢戰的清軍來說,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也算是非常難得的。
但這一發之後,清軍竟不可收拾,阿濟格接著又在明港、真陽兩地相繼擊敗了中華軍,兩戰相加,又斬首過千,現在阿濟格的前部人馬,己經逼近到了息縣。而尼堪和韓岱部也包圍了陳州。
淸軍連戰連勝,在開封城裏,清軍的指揮部裏也是一片歡騰,慶賀清軍這幾次來之不易的勝利,當然也有人更是對多爾袞進行吹捧,認為正是多爾袞下令,處死了耿仲明,使清軍人人奮勇死戰,因此才取得這幾場勝利。而多爾袞也派人到阿濟格的軍中下詔,對清軍的表現大佳讚揚,並且對這幾場戰鬥中參戰的士兵進行了封賞,對立功的人員也晉級提升。同時也下令阿濟格,繼續向南推進,擴大戰果,並激勵其他士兵奮勇作戰,爭取多立戰功。
其實多爾袞是精通兵法的人,當然清楚這幾戰中其實含有大量的水份,因為這幾戰的結果都是斬首數百,也說明中華軍並沒有出動大量的兵力,與清軍交戰。雖然這時清軍還並不知道湖廣軍區己經到達豫南參戰,但中華軍在中原戰場己經投入了淮南軍區的四個軍和南京軍區的兩個軍,總計兵力該在十五萬到十六萬之間,與阿濟格的兵力大致相當,而且從戰鬥力來說,多爾袞也承認,中華軍確實強於清軍,因此這也說明,中華軍並沒有盡全力參戰,而且似乎是在且戰且退,有意引誘清軍深入。
但多爾袞仍然下令,命阿濟格繼續向南推進,一方麵是因為清軍目前確實需要更多的勝利來鼓舞全軍的士氣,振奮軍心民心,而且現在中原戰場的局勢確實並不樂觀,如果這一次出戰不能取實質性的勝利,清軍很有可能輸掉這場中原大戰。另一方麵,在阿濟格部己經集中了清軍目前的精銳兵力,完全可以與中華軍正麵相碰,打幾個硬反,找到中華軍的主力部隊,進行一次決戰。而且他的背後,清軍還有尼堪、韓岱部的五萬多人馬,一但阿濟格部遇襲或被困,尼堪、韓岱部就會立刻趕去增援,雙方前後夾擊,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解救出阿濟格部的人馬。
不過多爾袞在下詔稱讚阿濟格部的同時,也給阿濟格寫了一封密信,告戒阿濟格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輕急冒進,更不可輕敵驕傲,因為對手可是中華軍。另外在進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左右翼,以及後路,並且一定要求尼堪和韓岱部,跟緊在自己的身後,不能掉得太遠。而一但發現了中華軍的主力部隊,立刻通告開封,多爾袞會馬上再增加兵力,與中華軍進行決戰。
阿濟格為人雖然粗魯莽撞,但也是身經百戰,精通兵法的人,也不會不知道這幾仗中華軍確其都沒有盡全力與清軍交戰,隻是稍一抵觸,就立刻撤軍了,向多爾袞上報的什麼“斬首六百,斬首二百”,其實全部加起來,打死的中華軍人數也不超過五百人。當然清軍自身的傷亡也並不大,還不足千人。
雖然自從第一次南征之後,阿濟格就沒有再和中華軍交過手了,但這幾年以來,清廷在中華軍手下吃過多少敗戰,阿濟格可都一清二楚,多鐸身亡,阿巴泰被俘,都是前車之鑒,因此不用多爾袞提醒,他也不敢輕視中華軍。
但阿濟格也並不懼怕中華軍,並希望自己能夠與中華軍的主力相遇,大戰一場,因為他所率領的清軍確實是集中了目前清廷的精銳,在並入了耿仲明部的四萬人馬,和駐守汝寧府的阿山部兩萬人馬之後,阿濟格指揮的兵力己經達到了十六萬左右,其中新軍人數為三萬二千,另外川軍中還有五千火銃兵,其他各部隊中還有零散的火銃兵三千餘人,阿濟格部實際有火槍的數量約三萬餘支,另有各種火炮近六百餘門,並且還有大量的其他火器,同時還有二萬五千多的騎兵部隊。而且汝寧府一帶地區地勢平坦,也有利於騎兵作戰。因此也可以說,阿濟格部的戰鬥力,比其他各部的清軍都要高出一大截,這也是阿濟格希望與中華軍進行決戰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