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龜甲船(上)(2 / 2)

多爾袞道:“此船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鄭芝龍道:“首先尺寸太小,這龜甲船長不過十餘丈,寬不過二丈,最多也不過五六百料,載兵不足百人,火炮不過十餘門,而且盡是小炮。而在商家軍中,千料以上的大船比比皆是,兩千料以上的巨型大船跡有十餘艘,載人近千,火炮多達近百門,其中千斤以上的火炮足有二十門以上。昔日俞大猷曾言,海戰無他,唯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爾。”

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這兩句話多爾袞到是聽說過,而且商家軍的海軍所用的戰船巨大,他也聽海防的官員說起過,因此聽了鄭芝龍的話,也開始沉呤不語起來。

而這時李杜國卻有些著急了,道:“攝政王,鄭大人所說的尺寸問題,臣以為並非難事,隻要我們將尺寸放大,不就行了嗎?”

鄭芝龍心裏冷笑,你當造船是造桌子嗎?把尺寸放大,小船就成了大船,那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別說是每一個尺寸隻放大一倍,就是擴大十分之一,在許多地方都要重新設計改進。隻是這是一個十分複雜時技術問題,不是一句二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因此道:“攝政王,船的大小估且暫時不論,但從圖紙上來看,龜甲船的船首平正,帆小,且隻有主帆而無側帆,首尾帆;甲板遮蓋,上附鐵片,船身必重,可見其速度不快,雖設有槳櫓,但卻又多加了水手船員,因此隻能用於近海作戰,無法遠涉重洋。”

李杜國張了張嘴,又想爭辯兩句,但鄭芝龍看了他一眼,不等他說話,又搶先道:“這龜甲船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船板甲上有頂遮蓋,附有鐵片,並裝有鐵錐和尖刀。不僅可以防禦敵人的攻擊,也可阻止敵人攻擊自身。因此就算是有前麵的那些弱點,也足以低消。”

多爾袞點了點頭,說穿了龜甲船就像是重甲騎兵一樣,雖然行動慢、笨拙,無法遠途奔襲,但自身的防禦力卻是超強,就算隻能在近海作戰,如果能夠保護住清廷的海疆,也算不錯。而李杜國的眉頭也舒展了一些,畢竟鄭芝龍說的龜甲船的優點,到是很正確的。

但鄭芝龍又道:“隻是這是在五十年以前,那時海戰所用的戰船均不大,而且火炮的口徑小,威力弱,無法打穿龜甲船的護壁,因此那時海戰,皆是兩船靠近,噴火燒船,或是以士兵登船作戰,龜甲船的護壁堅固,絕對是一大優勢。但現在卻不同了,海船的體形龐大,所載火炮眾多,海戰已少有登船作戰,全是以船炮一決雌雄。龜甲船的護壁再堅固,能否擋得往現在的火炮轟擊呢?”

鄭芝龍現在雖是龍困淺灘,但畢竟在海上縱橫了數十年,中式船、西式船、日式船,什麼船沒見過。對各種帆船的性能也是了如指掌,而且大大小小海戰,巳打了不下百餘場,因此對龜甲船的特點、性能、優點、劣勢一眼就能看個七七八八。

其實朝鮮雖然是一個半島國家,但從來就不是海上的傳統勢力,在十六世紀未、十七世紀初的這段東南亞航海貿易的全盛時期,根本就沒有朝鮮的商船參與,這一點連日本都大大不如。鄭芝龍當然看不上朝鮮的船。

當年朝鮮水軍雖然能在海戰中大勝曰本,一來是當時日本的水軍也實際並不怎麼樣,二來是因為朝鮮確實出了一位不世的海戰天才李舜臣。能去敗曰本水軍,主要還是李舜臣的天才指揮能力,龜甲船的作用,不能說完全沒有,但絕不向傳說中的那麼大,而且當時的朝鮮水軍,其實也就隻有十幾艘龜甲船。

當然那時的水戰技術,也確實有利於發揮龜甲船的優勢。而且當時朝鮮也確實是在近海作戰。

多爾袞雖然不懂海戰,但對現在火炮的威力,還是十分清楚的,雖然一開始被李杜國忽悠得有一些頭腦發熱,但多爾袞畢竟不是楞頭青,不會這麼輕易就相信任何人說的話,而鄭芝龍所說活,也不無道理,因為龜甲船真正的厲害就是防禦力,在現在的火炮威力下,龜甲船的護壁,還能發揮多大的優勢,還真不好說,一但護壁的作用大減,那麼這種龜甲船其實也就沒有多大的用處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