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朝鮮來使(下)(2 / 2)

本來多爾袞就缺少海軍方麵的知識,現在聽樸正煥這番添油加醋的忽悠,把龜甲船說得神忽其神,而且也覺得似乎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因此也十分高興,看來清廷有了這種龜甲船,從海上打敗商家軍,也大有希望了。

原來清廷曾在1627年和1636年兩次征伐朝鮮,雖然終於迫使朝鮮脫明服清,但朝鮮畢競事明近三百年,國內對明朝的認同感還比較強,並且素以小中華自居.因此在降清最初的幾年裏,朝鮮的朝中上下皆視清朝為犬羊夷狄,並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還仍用崇禎年號。同時清廷兩征朝鮮,也對朝鮮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而且朝鮮兩次戰敗之後,都向清廷賠償了大量錢財,這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於是也有不少人對清廷都沒有好感,希望能夠擺脫清廷,重新回歸明朝。

但由於清廷的兵勢強大,明朝自顧尚且不瑕,那還有精力去管朝鮮的事情呢?而且清廷擊敗朝鮮之後,也在朝鮮扶植了一批親清派的勢力,多爾袞在朝鮮的便宜老丈人李世緒也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也在朝鮮朝廷中形成了親清、親明的兩派勢力互相爭權奪利,各不相讓。不過隨著清廷越來越強,朝鮮國內的親清派勢力也就越來越大,一直到清廷入關,明朝滅亡,親清派勢力也在朝鮮朝廷中占了絶對的優勢。當然也就再沒有人提什麼重新回歸明朝了。

但就在這時,商毅倔起,連續擊敗了清廷兩次南侵,使中國形成了南北對持之勢,這些情況朝鮮國內也都清楚,因此朝鮮的親明勢力也再次蠢蠢欲動,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而這時的朝鮮王李琮到是也想回歸明朝,但兩次敗戰也使他心有餘悸,何況朝鮮對中國的局勢也打聽得十分清楚,現在南方四分五裂,一共有三個明藩建立的朝廷同時存在,但實力最強的不是這三個明藩朝廷中的任何一個,而是一個原明朝的將軍。因此到底支持那一方,李琮也有些左右為難,舉棋不定。

朝鮮雖是個不起眼的小國,但卻把中國儒家搞形式主義的那一套學了個十足,因此親明派並沒抓住清軍南侵失敗的丌好時機,和南明取得聯絡,建立同盟,共同與凊廷對抗,相反又為誰能代表明室正統這個問題爭論不休起來。

當然紹武、永安、永曆這三個朝廷都有人支持,勢均力敵,隻有商毅在朝鮮幾乎沒有支持者,因為商毅隻是明朝的一個將軍,實力再強,當然不能算是明朝的正統,自然也就被無視了。結果親明派的勢力本來就不及親清派,這時還又分成三份,互相內耗,結果現在在朝鮮朝廷中,依然還親淸派占據著優勢,而親明派鬧騰的聲勢雖然不小,但並沒有多少效果。

但親清派都十分清楚,自己在朝鮮的權勢,就取決於清廷的盛衰,清廷的勢力越強,自己的權勢也就越穩,而清廷一但衰敗了,自己也必然地位不保,而且還有可能有性命之憂,因此清廷下旨要求朝鮮調集一批造船工匠去清廷吋,也立刻就照辦,同時還主動找出了龜曱船的圖紙,送到清廷,畢竟淸廷的實力也似乎大不如前了,幫淸廷也就足幫自己。同時也希望借助清廷的力量,打壓一下親明派的勢頭,也搞打了一下李琮,讓他不要倒向親明派。李世緒又把自己的兩個小女兒也送給多爾袞,也是想和多爾袞再拉近一步關糸,畢竟隻有一個女兒還不夠。

因為朝鮮和遼東接壤,可以直接危脅到清廷的根本,因此朝鮮也是清廷的腹地,當年皇太極曾兩征朝鮮, 就是必須先征服朝鮮,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對明作戰,因此現在朝鮮也絕不容有失。

多爾袞得知了這些情況之後,立刻向樸正煥表示,淸廷一定下詔到朝鮮,警告李琮和親明派的勢力。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