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江淮大撤退(2 / 2)

等濟尓哈朗的請罪奏章送到北京時,多爾袞還在稱病不住,仍然是由代善代理攝政王事,而回給濟爾哈朗的旨意中,並沒有批準濟爾哈朗的請辭,隻是將他責備了一番,但命他立刻開始布置守衛江淮。不過在聖旨的最後,說得十分含糊,隻說江淮之地,可守則守,不可守棄,一切可以便易行事。

濟尓哈朗一看就明白,這是朝廷準備要放棄江淮,但又不願擔這個責任,正好可以把丟失江淮的責任推到自己這個替死鬼的頭上來。不過事情到了現在這一步,也沒有別的辦法,反正己經失了湖北,隻能再當一會替罪羊了。因此濟爾哈朗把南陽的事情交給勒克徳渾,自已來到鳳陽,開始著手布置撤軍。

果然清軍連失湖北、江淮的結果傳回北京之後,整個清廷也再一次被震驚,而且這一次不同於南京失守和遼東被襲,南京畢竟是遠在江南,至多是不會讓清廷統一天下,而商家軍對遼東隻是突襲,不會長久。而湖北、江淮地區則不同,它們都是位於中原腹地,不僅是江南的屏障,同時也是北方的外層前沿,一但湖北、江淮失守,中原、關中地區也就將直接麵對商家軍的兵鋒。而接下來, 就是京師。

盡管湖北和江淮失守,不一定就意味著京師不保,但照這樣的勢頭下去,誰敢保證,商家軍不會一鼓作氣,一直從南京打到北京來呢?

而且還是屋漏又遭連夜雨,商家軍就夠讓人揪心的了,偏偏又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從四川發來奏章,向朝廷報告四川的戰事情況,吳三桂也表示,現在川中基本平定下來,自己麾下己經擁有三十萬大軍,留在川中也無事,因此也願意聽從朝廷的調遣,出川和商家軍作戰。

朝中的大臣誰看不出來,吳三桂那是向朝廷請戰,分明就是在威脅清廷,要不然幹嘛宣稱自己有三十萬大軍呢?

就在第二天,四川又有公文傳到北京,不過這次不是吳三桂寫來的,而是四川的地方官員,以及清軍的將士們聯名向朝廷發來的上奏,稱四川初定,還有明朝、大順軍、大西軍的殘餘勢力尚未肅清,而且在外又有商家軍在湖廣虎視眈眈,四川尚不安穩,現在唯有吳三桂才能坐鎮四川,才解夠力保川中穩定,因此希望清廷讓吳三桂留守四川,開府理事,不可輕易調離。

原來現在吳三桂己經占領了川中和川南的十二個州府,擁有四川大半地區,而且兩個主要的大郡,成都和重慶也都在吳三桂的控製之中,同時人馬也擴展到十五萬左右,現在也是坐鎮一方的割據勢力了,吳三桂當然不想再繼續受製於清廷。

而就在這時候,商家軍已經占領了湖廣,和四川東部全麵接壤,吳三桂也大吃一驚, 急忙派兵加強川東的防守。不過商家軍暫時還沒有對四川用兵的意圖,而是把目標放在江準,因此在占領了湖廣之後,也就按兵不動,沒有繼續向西進攻。

商家軍不動,吳三桂更不敢主動向湖廣進攻,因此雙方各守邊界,到也相安無事。而吳三桂卻忽然發現,這是好機會,因為雖然自己占領了四川大部,但畢竟沒有得到清廷的正式認可,而現在吳三桂也不敢輕易甩開清廷,立馬扯旗自立。而商家軍奪取湖北,又進攻江淮,可夠清廷受了,現在的清廷一定沒空理會別的事情,自已還不趁機抓住這個機會,迫使清廷認可自己占領了四川這個事實,還等什麼。

而且現在商毅的勢力己成,隻要他能夠和清廷這樣對持下去,也就不用怕清廷來對付自己,還可以夾在兩大勢力之間,左右逢源,等他們拚個兩敗俱傷,說不定還能來個漁翁得利。因此吳三桂才搗鼓出這兩份公文發到北京來,同時還把自己的兵勢誇大一倍,己璔加威嚇的效果。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