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人對這種記名投票決策製度並不陌生,比如王夫之就從[杭州時報]上看到過介紹過歐州的古羅馬共和國製度,和現在歐州一些國家,如英國的議會製度。基本都是釆用的投票決策製度。王夫之是一個有頭腦的人,這是一種他在中國曆史上從未見到過的政治製度,因此也十分感興趣。
其實在明末的時代,許多有識之誌都在反思中國的封建zhuanzhi,並且對封建zhuanzhi提出了一些批判,比起以前來說,有明顯的進步,但由於中國的政治製度,一直以來都是朝著中央集權和君主集權發展,基本沒有其他的政治製度出現,因此在建立新製度方麵,始終無法得到突破。包括三大宗師在內,隻能寄希望於皇帝能夠從諫、納諫,說白了就希望皇帝能夠良心發現,主動把權力分出來。
而在清廷入關之後,對內加強了思想控製,使整個學術界形成萬馬齊暗的情況,對外又實行完全的閉關鎖國政策,基本徹底斷決了和歐州的交流,也無從借鑒他國的經驗,結果思想不僅沒有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還出現嚴重的倒退。一直到歐州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
不過在這個時候,在商毅有意引導下,在[杭州時報]上的介紹歐州曆史和諸國的專欄裏,著重介紹了古羅馬的共和國製度,和這個時代以英國為代表的歐州議會製度,希望能夠給中國的思想家們一個借鑒,能夠有所突破。
雖然介紹這些國家政治製度的時間並不長,在中國還沒有引起較大的反響,但確實有不少人都看過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思考,王夫之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畢竟是一種全新的政治製度,甚致可以說,是和中國傳統的政治製度相違的,而且手頭的資料也有限,因此現在王夫之等人也不敢妄下決論,這種製度究竟是好是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而商毅現在盡管沒有完全引用這些政治製度,但至少引用了一部份,先不說投票決策的方法是否就一定優越,但至少可以解決中國曆代朝廷都會遇到的,議論難決的問題,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不服誰,甚致還會說跑了題,有時一個議題會在朝廷裏爭論好幾天。當年遼國曾譏笑宋朝,就有“大軍己到城下,朝廷議論尚未決”之說。
商毅集團內部暫時還沒有出現這些問題,但隨著地域擴大,需要決策的事情增多,遲早也會遇到,但使用投票決策的方法就簡單,大家投票,多數通過,少數否決,誰也沒話說了,也沒有那麼多扯皮弄筋的事。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是這樣。
因此王夫之也對投票決策製度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看一看,這項製度在實際的應用中,效果到底會怎麼樣?如果真得效果不錯,那麼是否也該引用其他的製度呢?
商毅當然沒有理別的,這本來也相當於是一次拋磚引玉的行動,看一看眾人的反應,畢竟現在還不是修憲法、成立議會、搞三權分立的時候。而且現在他還有別的事情要處理,準備發行的貨幣樣品,己經製做出來了。
在收複南京的戰鬥開始之前,商毅就和林鳳舞、李格非等人討論過鑄造貨幣的事情,並且讓銀行鑄造貨幣的樣品,這個時候己經造好了,在會議開完以後,林鳳舞也把樣品拿給商毅來看。
貨幣樣品分為金幣和銀幣兩種,當然銀幣裏麵會加入少量的銅,因為純銀太軟,容易彎曲。銀幣分銀分、銀角、銀元三種,金幣隻有金元,銀分、銀角、金元都有一、二、五三種麵值,而銀元還多了十、二十、五十三種麵值。
銀幣的直徑大小在一寸到一寸二分之後,分、角、元依次大上一分,厚約一分左右,而金元的大小和最大的銀元一樣。金銀幣都采用銅錢似的外圓內方形狀,一麵刻著貨幣的麵值,另一麵刻的是“中華通寶”的字樣,中國古代的銅錢是沒有麵值的,但在銅錢上都會刻有當時的年號,但現在商毅沒有年號,又不可能用別人的年號,因為用“中華通寶”四個字來代替。而且在貨幣的外圍還刻有中國傳統的花紋圖案,整個貨幣製做都十分精美。充份展示了這個時代鑄幣工藝的最高水準。商毅也十分滿意。
看了一會兒之後,商毅才問道:“做得很不錯啊,現在每種銀元、金元都做了多少?”
林鳳舞道:“銀幣毎個做好了二十個,金幣每個隻做好了十個。按相公的意思,我們商定的是,一分銀幣等於現在的一文銅錢,十分銀幣等於一角銀幣;十角銀幣等於一元銀幣;十元銀幣等於現行的一兩白銀,一百元銀幣等於一元金幣。以後將以發行銀幣為主,金幣隻發行少量,做為大宗交易,或儲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