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江南初定(四)(2 / 2)

就這樣當了幾個月階下囚的魯王朱以海以及下屬的十餘名官員,包括張煌言、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等人,也都被尚可喜放出,恭恭敬敬的待若上賓,同時尚可喜還表示,自已願意棄清降明,並擁立朱以海稱帝,就在廣東建立新朝廷。

朱以海當時就傻了,因為這事情實在是太意外了,簡直就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因此怔了好半天之後,朱以海才咬了咬自己的手指頭,終於證明自己是沒有做夢的,原來天上真的掉下餡餅來。而緊接著朱以海就是一陣狂喜,嚇得尚可喜趕忙又安撫,生怕朱以海受不了這種刺激,再瘋了過去,自己可就真的在沒有辦琺了。

好在是這兩年來,朱以海東奔西逃,也算是幾起幾落,心裏承受力也比過去強得多了,因此才算是穩定住了心神,不致於教尚可喜的這一番心血白費。

雖然張煌言、張名振等人有尚可喜的用心還十分懷疑,但朱以海己被稱帝深深吸引住,因此也不顧眾人的反對,就在被尚可喜釋放之後的第三天,在尚可喜的扶植下,正式稱帝,定國號永安。封尚可喜為太師、永寧王,以張國維、朱大典為內閣大學士、督師熊汝霖、張煌言為兵部尚書。

商毅收到些消息的時候,也不禁十分好笑,在另一時空裏本來隻是打醬油的紹武朝廷居然還真坐穩了,一直沒有稱帝的朱以海也終於過了一把皇帝的癮,而赦赦有名的大漢奸尚可喜竟然也幹起了反正的事情,一躍而變成了明朝的臣子,看來自己扇動翅膀引起的這場風暴的威力可不小,己經有很多人的結果都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南明,成了永曆、永安、紹武這三個朝廷並架齊趨,三足鼎立的態式。再加上尚未分出勝負的四川、北方的清廷和自巳,中國大地上實際出現了六個相對獨立割據的勢力,但既不是南北對持,又不是東西相爭,這可是在任何曆史時代都沒有出現過的局麵,不知道後世會對這段曆史時期使用一個什麼稱呼呢?

而這裏麵最讓商毅感覺到有趣的,還是鄭成功和紹武朝的關糸,在另一時空裏鄭成功可是南明後期抗清的一麵光輝旗幟,被後世形容是忠義的像征,但現在居然就開始和紹武朝廷產生了矛盾。而且還幹了不是忠臣應該幹的事情來。

不過想想也並不奇怪,盡管鄭成功在抗清的立場十分堅定,對明朝的忠心也不容質疑,而且性格剛毅,百折不撓是鄭成功最大的優點,但同時也是他最大的弱點,因為一但剛毅過頭也就成了固執,因此鄭成功的弱點也不少,遇事容易衝動,往往憑一時的好惡而不計後果地處理問題,缺乏作為統帥人物必需的全局觀念,和寬容心懷。

在另一時空裏,盡管鄭成功自起事之後,一直都奉立距離自己較遠的永曆朝廷為正朔,而沒有奉立近在身邊的魯王監國,除了因為魯王監國曾和隆武朝廷惡交之後,也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恐怕就是不想有人在身邊管著自己。在後來,沒有配合李定國進攻廣東,也有這個因素在裏麵。

實際永曆朝廷也從來就沒有能夠真正指揮過鄭成功,因此鄭成功一直都是作為一股獨立的割據勢力存在,我行我素,但也正因為如此,鄭成功才能無所牽掛的按自己的計劃行事,不必分散精力去應付那權力紛爭,結果勢力、影響力、建立的功績,也一直都比受製於永曆朝廷的李定國大。

而現在鄭成功才剛剛起事,政治上還不成熟,就十分輕率的把紹武朝廷接到福建奉立,從而背付起這個沉重的負擔,以後遇到的麻煩也是可想而知道。

但這些問題是該鄭成功去頭疼,還輪不到商毅操心,現在江南地區基本平定了下來,而南京的各項工作也在李岩的指揮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商毅也覺得自己應該返回杭州去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