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龍困淺灘(下)(2 / 2)

商毅當然知道,要打破目前的不利局麵,當務之及是扶植一支鄭氏餘勢力量,在福建起兵,牽製清軍的力量,這樣才能減少自己的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投入到收複南京的計劃中。而鄭氏餘勢力量中,能夠扶植的,當然隻有鄭成功了。雖然鄭成功的性格中有不少缺點,但在抗清這一點上,是絕對堅定不移的。因此在鄭成功出使杭州之後,商毅也一直保持著和鄭成功的聯係,也就是為這一刻準備的。

不過在另一時空裏,在鄭芝龍被清軍挾持之後,鄭成功差不多花了近一年的準備時間,才開始正式出兵抗清,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終於是因為鄭成功崛起的時間太晚,南眀的最好機遇,已經錯過了。

而現在己是七月中旬,跨海突襲,收複南京的計劃己經迫在眉睫,商毅也不可能等鄭成功慢慢的積攢力量,因此要利用自己的名望,幫助鄭成功,盡快擴充實力,整合鄭芝龍的餘部,讓他在短時間內俱備在福建和清軍作戰的實力。牽製清軍的兵力。

鄭成功雖然己經誓師起兵,但這時他手下兵不滿千,將不過數員,船不過三十餘艘,而且安平是彈丸之地,地方狹小,又無險可守,不能做為基礎,也可以說是萬事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商毅主動向鄭成功表示支持,並且原意給他提供物貨軍器錢糧,完全就是雪中送碳,而且鄭成功對商毅一向敬佩,因此對商毅更是感激萬分。

於是鄭成功也立刻給商毅回信,向商毅表示了自己的感謝之情。並且表示原意接受商毅的幫助。正好這時駐守南澳的陳豹也派人來向鄭成功表示效忠,並且願意把自己部下的三千餘眾的兵力全部都交給鄭成功指揮。

南澳是位於福建最南端,漳州府與潮州府交界的一個海島,麵積約在近五千平方公裏,而是距離陸地隻有三十餘裏的海路,和台灣隔海相望,進可攻,退可守,地曆位置十分優躍,一直都是南部沿海的總要島嶼。而陳豹是追隨鄭芝龍多年的舊部,為鄭氏十分忠心,而且在漳州府、潮州府沿岸一帶頗有名望。得到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對鄭成功起兵,使鄭成功在起兵之初,不僅馬上擴大了兵力,而且有了一塊立足之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鄭成功也約請商毅,到南澳島來會麵。

收到了鄭成功的回信之後,商毅也十分高興,首先命先駐守台灣的沈壽嶽帶一個團的兵力,首先趕到南澳島,和鄭成功會麵。

這個時侯商毅已經向台灣移民三十餘萬,加上台灣本地的居民,和從日本掠帶過來的人口,總計在商毅治下的人口己經超過了四十萬,組成了大小數百個村落。而且和台灣的大部份土著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糸,現在己經占據了台灣七成以上的土地,並且在北部地區,興建了基隆、宜蘭、新竹、桃源四座城市,還開墾了大量的良田,煤礦、鐵礦、金礦等,不僅完全實際了自己自足,而且還能支應浙江一部份物資,也呈現出十分興旺發達的景像,與荷蘭人統製的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

而原來駐守台灣的沈氏三兄弟中,沈壽崇早就被調理了台灣,現在出任第一軍第十師的師長,但沈壽嶢和沈壽嶽依然還留守台灣,一個擔任台灣海軍指揮官,一個擔任台灣陸軍指揮官,不過台灣的駐軍,都是隸屬於海軍部管轄。

現在台灣的駐軍有兩個正式的步兵團,另有兩個民兵團,區別在於步兵團是標準裝配步槍和火炮,而民兵團沒有裝配步槍和火炮,還是使用冷兵器,不過並沒有進行師、旅級的編製,而是統稱為台灣駐軍,另外還有戰船三十餘條,不過基本都是老式戰船,新船不足十艘。

因為台灣離南澳近,而且台灣駐軍反正閑著也沒事,因此商毅首先派台灣駐軍到達南澳島,作為自己的先行者,同時還給鄭成功送來了一批糧食。

現在糧食是鄭成功現在最缺少的物資, 得到這批糧食之後,也解決了鄭成功的一個大問題,於是有更多的人都投奔鄭成功,勢力也在迅速擴大起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