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敬思殿。
清廷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這時正倒背著雙手,在敬思殿裏來回的走著,而且不時還伸手拈在自己光禿禿的腦門上輕輕的搞打著。
在周圍伺候著的太臨宮女們現在都知道,這是多爾袞在遇到為難的問題時,下意識的習慣動作,也說明現在的多爾袞正在集中精力的思考難心的問題,雖然多爾袞的脾氣不像阿濟格那麼暴燥,但誰也不敢在這時候去打擾多爾袞的思緒。
不過給多爾袞帶來煩惱的,恰恰就是阿濟格。
走了幾圈之後,多爾袞又轉回到書案前,看著書案上放著的三份拆奏,忍不住又從背後把手伸出來,用中指、食指在腦門上搞打了幾下。
在書案上放著的,一共有四份拆奏,分左一右三,兩批放置,左邊的一份是阿濟格發回來的,不僅報告了現在南方的形勢,同時著重指出吳三桂和尚可喜在進攻浙江時消極免戰,有意保存實力,罪不容赦。希望北京能夠再給自己拔調五萬兵力,將他們擒拿問罪。
而另外三份分別是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發來的,內容到是大同小異,都是說明商家軍在浙江守備森嚴,輕易難以取勝,因此也建議清廷,暫時停止對浙江用兵,轉攻南方的其他地方,等掃平了南方其他各地之後,再來全力對付浙江,並且三人都主動請纓出兵,為清廷掃平南方出力。不過吳三桂和尚可喜在字裏行間裏,還隱約透露出對阿濟格派遣他們出兵進攻浙江的不滿。
這四份拆奏的內容多爾袞早就己經看得都可以背熟了,他也並不是不知道,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漢族降將趁著南征之際,都在擴充自己的實力,不過這也是在戰爭期間難免的事情,不擴兵怎麼打仗呢。而且公平的說,這幾員降將在清軍入關之後,確實也非常賣力氣,如果沒有他們,清廷恐怕也難以取得目前的進展。雖然現在頗有一點尾大難掉之勢,但在目前來說,並不是很嚴重,比明朝的左良玉、江北四鎮來說,巳經好得太多了。
當然這到不是說多爾袞就打算對他們放任不管,從大原則上說,要削減這幾員降將的實力,是絕對正確的,但必須服從兩條大前提,一是不能影響到目前清軍的戰鬥力,二是不能讓幾員降將感覺到朝廷對他們不放心。
因為現在清廷的首要大敵是南方的商毅和明朝的殘餘力量,而且滿族的人口實在太少了,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需大量借助漢族人的力量,由其是這些投降依附清廷的漢族人。必須要他們感覺到清廷是誠心對侍他們,隻有這樣,他們才會盡心的清廷賣命。
既使是要削弱他們的實力,也要做到不動聲色,暗中動手,越自然越好,讓他們難以查覺到,清廷是有意在削弱自己的實力。雖然阿濟格是一番好心,但他的做法實在是太過明顯了,就差在腦門寫著讓吳三桂和尚可喜去和商家軍硬拚了。
想到這裏,多尓袞也不禁苦笑了一聲,自己的這個兄長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要耍陰謀,玩手段還要差得遠了。如果是自己,或者是多鐸領軍,也一定會親自帶領一部份人馬,和吳三桂、尚可喜一起出戰,而且在戰爭中還會指揮著自己的人馬猛攻,做出一個表率來,這樣才不會惹人懷疑。
現在淸朝和降將之間的離隙己經造成了,那麼這個爛攤子應怎麼收拾呢?是對他們加以安撫,盡力彌補還是索性來個釜底抽薪,把他們解決掉算了。
但無論是那一種,多爾袞都覺得不妥,如果要修複和這幾員降將的關係,清廷勢必要對他們做出一些實質性的讓步,授予他們更大的權利,但這樣一來說不定還真會讓他們成勢,變成了真的尾大難掉,而且就是八旗的貴族們,也不會同意漢族的降將臨架在自己之上。
不過想要把這幾名降將鏟除掉又談何容易呢?現在在江南、江北的戰場上,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部相加,總兵力約在二十二三萬左右,而阿濟格和多鐸兩人手裏掌握的實際兵力隻有十五六萬,雖然說清軍比漢軍較為精銳,但如果真的把他們給逼反了,也是不好對付。
而且現在的南方尚未完全平定下來,還有商毅在杭州虎視眈眈,隨時都準備複奪南京,還打入到清廷防守鬆懈的湖北地區,如果真的把吳三桂等人逼得急了,萬一他們投靠了商毅,或者是和商毅達成了攻守同盟,以商家軍的驍勇善戰,再加上三員降將的兵多將廣,那麼這一次南征所取得的成果,也就全部都付逐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