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在各條街道上,商家軍基本上都和清軍全麵接上了火,不過各條街道上的戰鬥情況也各有異同,雙方互有進退,各有攻守,一時也打十分激烈。
不過從總體態勢來看,清軍明顯是處於下風。這一方麵是因為商家軍在武器上占有明顯的優勢,不僅是火槍的性能強過淸軍,而且還有手榴彈、小型野戰炮,肩扛式霹靂火箭等等多種武器,相互配合作戰,遠比清軍單一的使用火槍要勝強得多。另外盡管清軍也開始償試著使用火器作戰,但在觀念上,傳統的習慣仍然沒有改變過來,還是把火器當作輔助手段來用,主導的戰術思想依然還是靠近商家軍之後,進行近身作戰。再加上清軍仍然缺少打城市戰的經驗,雖然找到一些感覺,但和商家軍使用後世成熟的城市戰經驗相比,還差得很遠。
體現在戰鬥中,如果商家軍防守,清軍一般很難突破商家軍的防線;而在清軍防守的時候,商家軍卻有多種辦法進攻,不僅可以利用線膛槍是肩扛式霹靂火箭在射程優勢壓製清軍,或者在稍後的地方,使用小型火炮,以曲射的方向打擊清軍,甚致還以火力掩護,派出精銳的突擊士兵,利用層層掩體的保護,逐漸靠近清軍的防線,然後用手榴彈投炸。因此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清軍根本就不是對手。
就算是在有的街道上,清軍能夠靠近商家軍,展開近身作戰,但也依然占不到什麼優勢。雖然淸軍也學會了在火銃上加一把刺刀,但使用刺刀的套路,仍然差得遠。
雖然看起來在槍管上插上一把刺刀之後,好像是和一把長槍差不多,其實差別還是相當大的,如果用長槍的套路來拚刺刀,會死得相當慘。因為一般步兵使用的長槍長度都在兩米五到三米之間,而火槍加上刺刀,隻有一米六到一米七左右,僅僅就是長度上的差別,就會讓使慣了長槍的清兵非常不適當。
而且長槍的槍杆就是一根光滑的木杆,雙手可以在槍杆上輕易的滑動,以變化招式,而火槍的握槍姿式是一手托槍柄,一手握槍中端,基本不會變。那麼使用的套路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商家軍的刺刀技術是商毅教授的。招術雖然簡單,一共也就那麼五六下,但都是在後世經過了機算機的分析之後得出的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能發揮刺刀優勢的刺殺技術,可不是清兵那種半吊孑的刺殺水平所能相比的。因此除了清兵的重甲步兵以外,淸軍的火銃手和商家軍的士兵拚刺刀,也是十戰有七八輸。
而清兵的重甲步兵雖然近戰能力非常強,但卻因為盔甲太重,不夠靈活,如果是在開闊平坦的地區作戰,可以利用整體的優勢,來彌補這個弱點,但在城市中,卻隻是依靠少數幾個士兵來協調作戰。這樣這個弱點也就被放大了。而且商家軍的士兵根本就不會和他們硬碰,多數都是釆用前排的戰士遊鬥吸引,後排的戰士用火槍射擊,或是扔手榴彈炸,來解決對手。
不過盡管商家軍占到了較大的上風,不過清軍也並不是不堪一擊,也同樣給商家軍造成了相當的損傷,畢竟淸軍也開始大量使用火器,使雙方的差距拉近了不小,射程不夠,可以靠近之後再射擊,因為雙方是在對攻,商家軍的火力並不凶猛,也給了清軍不少靠近的機會,由其是清軍的弓箭手,射術相當精準,一但進入弓箭的射程,至少有七八成的命中率,而且一但近身作戰之後,雙方的戰鬥力就更接近了,並不在是像開戰之初那樣,呈完全的一般倒局麵。
但經過了一番拉據戰之後,清軍終於還是全線潰敗,都退進了皇城裏。這一戰清軍一共戰死了三千二百七十一人,受傷一千一百五十二人。而商家軍這一邊也戰死了七百八十七人,傷四百二十三人。雙方的損失比約在一比五以內,但考慮到這次清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占絕對優勢,因此也算是不小的進步了。
而阿濟格見這樣打下去,還是對清軍也不利,因此在第二天也不在出戰,一門心思在皇城駐守,等待著吳三桂和尚可喜這兩部人馬趕到南京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