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零章 東林分裂(下)(1 / 2)

果然, 商毅的奏折一經公布, 立刻南京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 因為在以前的幾次政治鬥爭中, 商毅都是保持著致身事外的態度, 這一次卻是主動價入進來,而且旗幟鮮明的支持史可法和吳甡,看上去到是大有一付想要由軍轉政的意圖。

現在誰心裏都清楚,商毅集團己經是南方軍事力量最強,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割據勢力,而史可法和吳甡卻占據著內閣的首鋪和次輔的位置,他們的聯手等於是中央的最高權力機構與地方最大的實權勢力相結合,這樣的力量絕對是壓倒性的。說得極端一點,史可法完全可以上疏皇帝,命商毅領軍進南京來駐紮,然後借商毅強大的兵勢,壓倒反對的勢力。

因此有不少中立觀望的官員也都紛紛表眀自己的立場,加入到史可法和吳甡的陣營中來。結果史可法和吳甡也立刻扳回了劣勢局麵,開始占得上風。

不過黃宗羲、候恂、四公孑等人可也並沒有束手待斃,畢竟東林黨的鬥爭水平雖然不高,但鬥爭的勇氣卻從來都不差,不管是誰,就是萬曆皇帝還是九千歲魏忠賢,就算是明知不敵,那怕是送死,也都敢去鬥,何況是現在的商毅,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東林黨也是頗有些亮劍精神。

於是很快商毅也成為他們的攻擊目標,什麼目無君上,越暨犯上,驕橫自大,克刻錢糧、殘害忠義,魚肉百姓等等罪名,一下子就會部扣到商毅的頭上來。

而商毅也不客氣,他也沒指望自己這一份奏折就能平息這場爭鬥,既然己經出手了,那麼也就不在有所顧忌,立刻在[杭州時報]上連篇累讀的發表文章,直接攻擊東林黨不顧大局,挑起內鬥的行為。

論筆杆子,商毅手頭上雖然不多,但卻有王夫之和李岩這兩把好手,再加上又有[杭州時報]這個基礎,因此立刻在南京軒起了一場風暴,而東林黨一方固然都是才子,卻因為載體不夠,影響力有限。結果很快就陷入了下風中。這也在次證明,所謂的輿論,最重要的一點並不在於你的觀點是否正確,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握住話語權,也就是宣傳工具。

本來這場爭鬥還隻是限於官場,對南京的百姓影響並不大,最多就是加上了一些東林、複社的在野人士,並沒有演成倒馬事件那樣的全麵動亂。但[杭州時報]加入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因為現在[杭州時報]的影響力很廣,幾乎深入到社會的各階層中,可以說除了不識字的人之外,幾乎都知道有這份報紙,而且或多或少也都看過。因此也把這場鬥爭的方方麵麵,展現給了南京各階層的人員。

雖然一般的老百姓對朝廷的事情雖然不關心,但商人、工匠、讀書人還是十分關注的,而且明朝對於文化言行的管製,遠沒有淸朝那麼嚴勵,現在南京朝廷的控製力度也很低, 因此對朝政的了解和討論也都沒有太多的顧忌,隻是缺少了解的渠道,隻能靠聽別人轉述,結果往往是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

而[杭州時報]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僅把這次爭鬥的過程寫得十分清楚,同時還加了不少分析,評論的內容,當然都是說明聯合李自成的重要性,而且對東林黨也沒有客氣,直接了當的說他們的行為就是為了爭奪權力,不顧大局。當然也滿足了不少人獵奇心理。

基層的民眾除了少數讀書人以外,絕大多數人都典型向醬油眾,說白了就是隻要能夠保住自己,誰當皇帝都行,在為崇禎報仇的決心,和扺抗清軍,對守住南方之間,自然傾向於後者,再加上史可法、吳甡、商毅等人在民間的聲望也要高一些,因此也自然都支持他們。局勢也發展得逐漸對反對派不利起來。

但就在這時,卻出現了一個意外事件,打破了這個僵局。

這場爭鬥雖然是在南京進行,但風聲多少也傳到了一些武昌的李自成耳中。李自成本來就一直對南明加以防備,聽到這些風聲之後,也不禁有些沉不住氣了,但他又不知道南京朝廷的確切情況,也不好輕舉妄動。而正好這時駐守在歸徳府、承天府的清軍也在開始調動,似乎又有進軍的跡像。因此李自成打發宋獻策到南京來,以彙報軍情為由,隨便也探個風聲。現在李自成在名議上也是明朝的臣子,這樣做也是完全合理的。

而宋獻策在來南京的路上,就己經探到了不少風聲,看起來現在南京的情況對大順軍很不利,因此也加了不少小心。就在宋獻策進南京城的時候,也不知怎麼,被倒順派知道了,於一批文士足糾集了一幫人在城門口等著宋獻策,說是隻等宋獻策進南京,就要打殺反賊,為先帝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