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令”在表麵上是冠冕堂皇,要求八旗各戶圈占的是戰爭留下的無主空地,然而,實際上被圈占的,都是有人耕種的良田沃土。而到了當年十二月,北京附近的土地幾乎都被八旗各戶圈占完了。結果致使北京附近的大批農民無所依傍、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絕大部份農民為了生計,隻好被直接轉化為八旗各戶的包衣。
而一些漢族百姓為了保障自己的土地被圈之後,不置於無力生存,隻好主動將自己的土地投充到八旗各戶名下,為八旗權貴們耕地服役,以保障自己有地可種,能夠維持生計,這種行為被稱為 “帶地投充”。
但很快“帶地投充” 的性質就變了,為了在圈地的範圍以外掠奪土地,八旗各戶又強迫有土地又不屬於圈地範圍的百姓“帶地投充”,再次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按八旗製度,包衣是沒有人生自由的,主人對自已的包衣可以隨意的買賣,懲罰、甚至是打殺。因此也造成了投充的包衣大量逃亡。而包衣逃亡了,圈來的地也就沒人耕種了,因此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到了現在,滿族貴權幾乎己經全部都入關了,北京附近的土地己經全部都被圈完了,但絕大多數的滿族權貴還不滿足,因此要求擴大圈地範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同時由於這次南征,滿八旗的傷亡極大,各旗都需要補充,甚致還有人提出,擴編八旗的決定,理由是現在南明已經坐穩了南方,未來還有不少征戰,因此以現在的八旗目前三百零九個牛錄的規模,肯定是不夠的,因此有人建議,將滿八旗擴大為五到六百個牛錄的規模,而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也應該相應擴大,以保證足夠的兵力來源。
但擴旗勢必就帶來一係列的問題,如擴大到多少,而各旗又當如何分配擴充的牛錄,新的牛錄來源,還有擴旗之後的圈地規模還要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麵,清軍進入北京之後,北方的漢族世家大族、士大夫等人有大半都選擇投靠清廷。而清廷為了維護自己在關內的統製,也不得不啟用漢族官員,畢竟這批人在治理地方,處理政務方麵比滿人都強得多。這一來也造成了大量的漢族官員進入清廷,也引起了不少八旗權貴的緊張,因此在朝廷裏要求禁止啟用漢官,或是隻啟用關外的漢族人為官。同時還要求所有漢族人全都薙發梳辮,改習滿族風俗。
而漢族官員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且在新朝廷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不僅要求清廷尊孔崇孟,作為朝廷正統,反對剃發,而且還拚命鼓吹滿漢一體,對滿漢各族應當一視同仁等等。
現在多爾袞是清廷實際上的統製者,這麼多事情自然也都要事事過問,勞心費力,因此也希望洪承疇能夠幫自己分擔一些軍務。讓自己能夠多抽時間,來處理政務。多鐸、阿濟格等人雖然都能征慣戰,但都隻是一勇之夫,缺乏大局應變之力,在這方麵洪承疇顯然要善長得多,另外洪承疇是漢臣,不可能借機獨攬軍權,讓他來處理軍務,自己也能放心。
因此洪承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多爾袞招回北京的。
進宮參見了多尓袞之後,多爾袞才道:“洪卿,上一次把你罷職,實在是因為形勢所迫,我也是不得己而為之,還請你能夠體諒一二。”
洪承疇忙道:“那裏,都是微臣無能,不但幫不了豫郡王,進取江南之地,反而損兵折將,挫我大清的銳氣,辱攝政王之聲威,實在是罪有應得,又豈敢怪怨攝政王。”
多爾袞搖了搖頭,道:“老洪啊,場麵說就不用多說了,我這次招你回來,不用說你也該淸楚,就是為了收取江南,平定天下的事情,你有什麼好建議嗎?聽說這一個月以來,你都是在家裏看書釣魚,總不該是這麼胡亂的混了一個月吧。”
洪承疇笑道:“臣豈敢不以國事為重,平南大計,臣早己想好,隻要攝政王能依此而行,快則三年,遲則五年,必可進取江南之地,統一天下。” 說著從袖子裏取出了一本冊子,雙手舉過頭頂。
多爾袞隻是說了一句:“需要三年嗎?” 然後伸手接過了冊子,打開觀看。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