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商毅來到這個時代,一直都對東林黨敬而遠之,現在他既不想參與南京的內鬥,也不想和東林黨拉上關糸。之所以選擇和吳甡合作,是因為吳甡是這個時候的東林黨中少有的頭腦清醒,並知道處事變通的人,而且商毅還再三聲明,自己是和吳甡個人合作,但與整個東林黨都無關。
當然現在東林黨也沒空來理商毅,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朱由崧登基這一大事上,當然真正關心的,其實還是自各在新朝廷中的地位和勢力。因為朱由崧登基以成定局,那麼就盡可能多的在朝廷中,由其是在內閣中安插人手,執掌朝政,也不失為是一個補救的辦法。但馬士英自然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利,雖然他是擁立朱由崧繼位的首席功臣,但如果不能入閣理事,那麼一切就都成了浮雲。
明朝的內閣製度首創於永樂年間,正式形成於宣德年間,一直到在正德年間,才逐漸成熟完善,因此盡管在後來明朝出現了兩個二十多年不上朝理事的皇帝,但依然沒有大亂,內閣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內閣的人選,一直沒有定數,最多的時候有七人,最少隻有一個,但在正徳之後的大多數時間裏,一般都保持在四到五人之間,而圍繞著新朝的內閣成員的人選,又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的爭吵。
而這一次出風頭的,是上一次擁立朱由崧為帝時,被給事中李沾之搶了先的誠意伯劉孔昭。在史可法宣布推薦內閣戍員之後,劉孔昭首先出列,居然推薦自己入閣。這一下頓時上下大嘩,史可法也被弄哭笑不得,隻好道:“勳臣入閣辦事,本朝尚無先例。”
劉孔昭馬上接了一句:“即我不可,馬瑤草(馬士英字瑤草)有何不可?” 其實劉孔昭也知道,自己是肯定入不了內閣,自薦不過是個幌子,重點是推薦馬士英入閣,這樣一來,自己在馬士英心裏的地位,也就大不一樣了。
眾人見他推出了馬士英,一來是懼怕馬士英的勢力,二來也怕劉孔昭再發驃,因此也隻好默認了下來。隨後東林黨趕忙出動,推出了史可法、吳牲、薑日廣、王鐸四名人選,五名內閣成員就這樣定了下來。
就在崇禎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武英殿正式繼位,改元弘光,明年既為弘光元年。
任命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內閣首輔,並加太子太保;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鳳陽總督,右都禦史、內閣次輔;吳甡為戶部尚書、左都禦史、東閣大學士;詹事府詹事薑曰廣為禮部左侍郎,與原南京禮部尚書王鐸也同兼東閣大學士,三人也都入閣理事。
同時又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禦史,高弘圖戶部左侍郎,升呂大器吏部左侍郎,李沾太常少卿,郭維經應天府丞,起徐石麟都察院左都禦史,張國維兵部尚書協理戎政,黃道周、何楷、張有譽、王心一、何應瑞、高倬、解學龍、賀世壽、黃宗羲等人,也都得到了啟用。
在內廷方麵,王徳化雖然沒有像另一時空一樣投降清朝,但在弘光朝中,靠著商毅也有捧回遺詔玉璽之功,仍然出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是實現了在這個位置上的帽子戲法。當然他也許還有機會來一次連下四城。內廷的另一個重要位置,司禮監秉筆太監,則甴在朱甴崧登基中立下大功的太監盧九徳出任,同時他還付責掌管錦衣衛。沈揚、劉知用、趙從夫等錦衣衛人員,也都各複原職,每個人還都加封了虛銜。
而另一位重要的內廷人員,南京的鎮守太監韓讚周,則因為沒有位置,而被擠出了南京,接替鄭敬高,出任江蘇織造太監。
總體來看,東林黨和馬黨基本都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東林黨不僅搶到了最有價值的內閣首輔位置,而且在五名內閣成員占了三席,同時朝中近半重要的官職也都被東林黨占據,可以算是弘光朝廷的第一大勢力。
但馬士英盡管沒有取得內閣首輔的位置,但也如願以償的進入內閣,而且還是內閣次輔,也為以後奪權,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