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走過來幾個瘦而高的少年,他們是鎮上神學院的學生。他們早就聽說巴甫洛夫是玩九柱戲的能手,今天特地來驗證一下。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時巴甫洛夫正揮動左手,眼睛盯著目標,棍子飛快地打了出去,地上的小木塊立刻被擊中,飛了出去。一片喝彩聲,果然名不虛傳。
“怎麼樣,讓我們也參加吧?”一位少年擠了上來。
巴甫洛夫睜大眼睛把對方打量了一番,突然發現了這位學生的口袋裏有一本書,於是說:“歡迎,歡迎,不過先得把書借給我看一看。”對方愉快地笑了笑,把書拿出來交給巴甫洛夫,巴甫洛夫也把手中的木棍交給了他。
巴甫洛夫走到一旁,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這是一本講人體功能的小冊子,對於這位還未成年的兒童來說,是夠深奧的。但是,這本書卻引起了巴甫洛夫的興趣,“為什麼人的胃好比榨油機一樣?”“我什麼時候能知道一個人是怎樣構成的就好了!”巴甫洛夫這樣地看著,完全忘記了正在進行的九柱戲。
當遊戲結束的時候,太陽都快要落山了。是該回家的時候了,不然媽媽們就要到處吆喝了。小朋友們紛紛從巴甫洛夫身子底下拉出自己的衣服,各自回家去了。他放下書,望著那霞光萬道的天空,他的眼睛閃爍著,好像在奪九柱似的。不!他不僅要奪九柱,而且要奪一座科學的高峰。
當天夜裏,寧靜的小鎮梁讚在春風中人睡了。明媚的月光照在城鎮的上空和鄉間的土地上,小河的水在靜靜地流動著,在城鎮和鄉村的交界處,一間木房的窗戶上徹夜透射出燈光,它在和天上的明月爭輝呢!
巴甫洛夫小時候,還是一個很有韌性的孩子。
有一次,他的父親讓他和他的弟弟德米特利一起到果園裏去挖幾個樹坑,兄弟倆費了好大的勁兒,累得滿頭大汗,最後才按照父親的要求把坑挖好了。
巴甫洛夫和弟弟鬆了一口氣。正想休息,忽然,父親皺著眉頭說:“糟了,坑的位置沒算對,得另外重挖。”他弟弟一聽,非常泄氣,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想挖了。
可是,巴甫洛夫卻一句抱怨的話也不說,拿起鐵鍁,跟在父親背後,走到父親新指定的地點上,又幹了起來。
弟弟在一旁默默地看了一會兒,也隻好走過去同他一塊挖了起來。
他們倆挖了一會兒之後,父親滿意地笑了,對他們說:“好了,不用挖了。”
原來,並不是坑的位置算錯了,而是父親在有意培養孩子們的韌性呢。巴甫洛夫的這種韌性,對於他以後不怕失敗,堅持不懈地逬行試驗,終於獲得了巨大成就是大有益處的。
巴甫洛夫一生的優秀品質,顯然與他父母從小對他的嚴格要求分不開。
巴甫洛夫在晚年,還常常懷著感激的心情,回憶起他父親對他的撫養和教育。他說:“我一直很感激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教會我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使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
由於巴甫洛夫的父親對孩子們的嚴格要求和特殊的教育,巴甫洛夫和他的兩個弟弟後來都上了大學,並且,弟兄3人都成了俄國盡人皆知的優秀科學家。
巴甫洛夫讀完了小學課程以後,升人了當地的教會中學。
原來,他準備聽從社會和父母的安排,繼承父業,長大以後當一名牧師。但是,當時的俄國,在沙皇的黑暗統治下,已經腐敗透頂。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為了喚醒人民大眾的覺悟,使他們團結起來爭取自由,用各種報刊書籍傳播進步思想。
同時,這些革命民主主義者還積極宣傳唯物主義的科學,特別是宣傳生物科學,他們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巴甫洛夫從小就很喜歡讀書,在他晚年的時候,他曾經不無感慨地對他人說:“從我記事時起,我便竭力為提高智意和道德而奔忙,為此,我不知讀了多少書。”
巴甫洛夫對每一本書都至少要讀兩遍。這是他父親對他的要求。
巴甫洛夫的父親雖然是個牧師,卻又是一個自由思想家。在他家沉重古舊的大書架上,堆滿了豐富的藏書。其中許多書所宣傳的革命思想足以使當時那些安分守己的人感到震驚和害怕。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巴甫洛夫十三四歲時,就閱讀了許多革命者例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赫爾岑等人的著作。巴甫洛夫如饑似渴地閱讀了這些進步名籍,從中了解了社會,認識了真理。他還淘讀父親訂閱的《現代人》,這是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創辦的革命刊物。這些進步的書籍,使少年巴甫洛夫深受影響,在他的心中播下了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