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物價的頂峰時期,物價指數一度達到了1.87,大米指數達到2.76、棉紗指數達到2.83、棉布指數達到2.79、煤碳指數達到2.91、小五金指數達到2.61。
而在擠兌銀元的風潮平息下來之後,物價也並沒有明顯的回落,上海居民搶購物資、生活日用品的情緒還在慣性的繼續,不過青島連續給上海提供了三批物資,其中大米8000餘噸,棉紗5000餘件,棉布8萬餘匹,煤碳2000噸,小五金共計10萬餘件,全部投入到市場中,不僅終於止住了上海的物價上漲,並且還回落到和新年期間差不爭的水平。
李鬆晨也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把上海的局麵穩走下來。不過這時李鬆晨也不敢大意,因為在平息了擠兌銀元的風潮之後,各國的商人到是沒有什麼反應,這顯然是不正常的,以李鬆晨的認知,各國是決不可能就這樣老實的認輸,畢竟擠兌銀元雖然失敗了,但各國的商人損失其實並不大,還有再戰之力,而現在還沒有動作,顯然是在憋大招,而如果各國的商人還想和上海政*府鬥下去,那麼操控上海的物價,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抓手。
於是李鬆晨一麵向青島方麵報告,提出現在還不能完全放心,仍然要繼續準備物資,以防不測之用;一麵也派人嚴密的監控上海的物價發展,確保自己能夠極時的掌據信息。
而就在第二天,上海再度發生搶購後風潮,青島支援上海的第三批物資,一下子就買出了一大半,同時上海市麵上的大米、麵粉、綿紗、綿布、煤碳、藥材、油鹽、小五金等物,也都遭到了搶購。而且這一次搶購,是以大宗購買為主,零售並不多,其中有不少外國公司也都參與了搶購,有幾家還是參加了擠兌銀元的。
收到了報告之後,李鬆晨立刻就意識到了各國的商人終於出手了,而且正是如自己所預料的,這次的戰場就是上海的物價,因此立刻下令,將剩餘的物資全部投放到市場,同時又立刻招見盛宣懷、張謇等人,要求他們約束上海的本土商人,不要參與操控上海的物價。
不過上海市政*府將剩餘的物資全部投放到市場也僅僅隻堅持了兩天,就被搶購一空,而其他商家的物資也都差不多都被買光了,於是手裏屯積了大量的生活日用物資後,各國的商人立刻開始漲價,一天的功夫,就將上海的物價指數推到了2.0以上,而主要的生活日用物資的物價指數全部都突破了3.0。
而青島方麵的反應也十分迅速,隻用了三天時間,就立刻給上海再運來一批物資,包括大米3000餘噸,棉紗2000餘件,棉布4.5萬餘匹,煤碳1200噸,小五金共計3萬餘件等。而上海市政*府也立刻將這批物資投放到市場,於是再度當物價又拉了下來。
但這次各國的商人顯然也是有備而來的,準備相當充足的資金,因此這一批物資也就隻堅持了3、4天的時間,就又被全部買光,而且根據報告,參與搶購物資的,不僅僅隻有上海本土的外國公司,還有一批周邊地區的外國公司,甚致是中國本土的公司也參與進來。而在這一批物資被購光之後,各國的商人再度將上海的物價推高,而且每天都在增漲,到下一批援助物資到達上海時,上海的物價指數己被推高達了3.17以上,而主要的生活日用物資的物價指數,則全部都超過了5.0。
不過這次青島方麵不僅向上海送來了物資,而且還下令上海周邊的地方政*府,江蘇、安徽、湖北等地都籌備物資,支援上海,因此這一次的物資源源不斷,同時李鬆晨也學聰明了,物資到達上海之後,也不一口氣全部投入到市場裏,而是分期分批的投發,隻要能夠將物價控製住就夠了。
而各國的商人見了,一方麵來者不拒,上海市政*府投放多少,就購入多少,另一方麵索性也不降價了,始終將價格維持在高位,結果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