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日本這樣做,確實是會得罪其他國家,但日本政*府分析之後認為這個險值得一冒,因為現在主導中國南方的隻有英法兩國,其他國家,包括美德兩國在內,都不足為慮,畢竟現在美德兩國的利益主要集中在華東政*府控製的地區,因此隻要能穩住英法兩國,也就基本能成了。
而英法等國也不會冒然和日本翻臉,畢競現在英法還需要利用日本來牽製華東政*府,而且在扶植清廷新帝這個問題上和日本鬧翻,也必會令南方陷於內耗,隻能白白便宜了華東政*府,因此隻要日本先扶植溥儁成皇帝,然後再向英法二國保證不會損害兩國在中國南方的利益,作為妥協,估計英法二國還是有極大的可能默認了事實。
盡管日本在【四國同盟】中隻是一個弟的位置,但這並不表示日本就會對【四國同盟】中占主導地位的英法二國俯首帖耳,言聽計從,而且全盡全力為自己爭取利益,甚致不惜得罪盟友,畢競這個時候的日本和舊時空不同,還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至少在國家主權上不會受製於人,為了奪回關稅權,日本就對英國使盡了解數,軟磨硬泡,威逼利誘,這是舊時空的日本無法做到的。
另外日本這樣做也有自己不出的苦衷,遠東戰爭之後,日本元氣大傷,急需要恢複經濟,但日本的經濟對中國的依懶性極大,即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也需要中國的資源,由其是在日本獲得到英美法等國的巨額資本的援助,到是穩定了國內的經濟秩序,但借的錢終究是要還的,由其是本金雖不用立刻償還,但每年的利息還是要照常支付,即使是借款的利息很底,而且由於借款的數額巨大,因此每年要照常支付的利息也不是一個數目。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自然急需要一個龐大的市場,來消化日本生產的工業產品,以換取外彙,又需要一個穩定並價格適當的資源供應地,使日本在資源供應不至於花費太多。雖然這時日本還有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台灣這三塊殖民地,但這些殖民地的領土、人口、資源都不能滿足現在日本的需求,隻有中國這樣體形巨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國家才能做到,因此日本政*府一度十分極積的改善與華東政*府的關係,就是希望華東政*府能夠開放市場,降低稅率,幫助日本發展經濟。但這個努力卻第二次長崎事件和華東政*府反目而徹底失敗,華東政*府對日本進口的商品征收高稅,又限製資源出口到日本,給日本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而日本政*府也隻能退而求其次,華東政*府是指望不上了,隻有將目標放在中國南部,雖然中國南方的資源沒有北方多,而且社會發展水平,組織能力都遠不及華東政*府,但也總比沒有這個市場強,但日本要充份利用中國南部的人口、資源,也必須能夠較好的控製中國南部,這也就是日本政*府想一個人單幹,那怕不惜得罪盟友,也要在中國南部扶植一個皇帝,建立政*府的主要原因。這樣才好讓日本來主導這個新的政*府,更便於日本吸血自救。
但現在袁世凱問到這樣,田徹二郎也不能不回答,好在是他也有所準備,道:“總督閣下,我們日本希望先將所有的事情都確定好,再向各國通報,何況這樣重大的事件,在最初決策的時候,當然是人越少越好,否則眾口難調,空費時日,而且您大可以放心,隻要我們雙方達成一致,並推立了新君,其他國家也一定會支持的。這一點我們日本是有充份的把握。”
袁世凱點了點頭,有些話不用得太透了,點到為止,於是道:“好吧,領事先生請容我幾考慮。”
這個要術也並不過份,這樣重大的事情,也不可能逼袁世凱當場就做出決定,考慮幾也是完全合理的,因此田徹二郎道:“好的,總督閣下,這樣的機會畢生難逢,因此希望您能認真考慮。”
袁世凱嗬嗬笑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於是田徹二郎起身告辭,遲疑了一下,又道:“總督閣下,此事關係重大,再未有結果之前,總督閣下千萬不可泄露出去啊。”
袁世凱道:“領事先生盡管放心,這樣的大事,本官豈能輕易外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