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四章 清廷末日(十八)(1 / 2)

隻是善耆、溥偉、鐵良等人鬧了一夜,拍屁股走人了,卻給張之洞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首先是善耆、溥偉、鐵良等人這一鬧,自然也免不了有人跟著趁火打劫,混水摸魚,一些市井無賴,無業遊民都看到機會,於是開始打砸搶奪,甚致還有些軍隊也跟著有樣學樣,也公然開始行搶;其次是本來北京城裏就己是人心惶惶,善耆、溥偉、鐵良等人這一撤,頓時讓許多宗室、滿人的心態失恒,於是也都跟著一起從北京城裏逃離,又有不少人在逃離的過程中,遭到搶劫。

結果不過幾的時間,北京城裏的秩序大亂,人人自危,家家並門閉戶,商鋪停業,每都有打架毆,搶掠,人命甚致是放火燒的事情發生,若大的北京頓時變得街道冷清,市井蕭條,死氣沉沉。

雖然張之洞竭盡全力,調動軍隊維持秩序,但無奈這時軍隊的軍心士氣都徹底崩了,根本沒人用心盡力,因此隻能免強維持住皇宮、六部等重要地方的秩序安定,其他的地方就顧不過來了,官員有自己的家丁,大戶人家也有些仆人,還能免強支持,而一般的百姓,戶人家就隻能聽由命了。

不到兩的時間,英法兩國的公使就來找張之洞,要求張之洞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恢複北京的秩序,如果張之洞無力維持北京的秩序,不如主動向人民軍投降,各國願意出麵周旋。

原來北京大亂,雖然各國公使館有各國的士兵保衛,還能保持安定,但各國在北京的其他僑民,還有教堂都受到了不少衝擊。本來在庚子國變之後,清廷是不敢輕易的遭惹洋人,由其是在北京,幾乎都要把洋人捧上去,但凡中國人和洋人起了衝突爭執,清廷都會偏袒洋人而重責中國人,各國公使館有各國的士兵保衛,但教堂,還有洋人的產業,清廷都會重點派人保護,生怕一不心又鬧出外交事件。

但現在一來是北京的秩序大亂,清廷對洋人的保護難免有鬆漏之處,二來也有不少對時局有一定了解的人知道,大清己經快完了,華東政*府將要坐江山,而華東政*府可是不怕洋人的,因此這時正是拿洋人煞煞氣的好時候,畢竟洋人平日裏幹的壞事太多,太遭人恨,一但有機會報複,自然是不會錯過,於是洋人的教堂、商鋪、門店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搶砸,甚至有人被打死,於是洋人紛紛躲進公使館裏避難,不少洋人都在流言,難到是又要重演庚子年的故事嗎?

而各國也都意識到事態嚴重,於是在協商之後決定由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潘蓀納為代表,向張之洞抗議。當然各國的目地並不是真的要求張之洞恢複北京城內的秩序,因為這並不現實,張之洞也是無能為力,要想真的恢複北京城內秩序,隻能讓人民軍進城接管北京。當然各國也都清楚,人民軍打進北京是早晚的事情,反正現在善耆、溥偉、鐵良等人都己經離開了,因此與其讓人民軍攻入北京,到不如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並且力爭能夠參與談判,在談判中盡力為自己爭取利益。

聽完了兩位公使的建議之後,張之洞表示自己需要再考慮一下,讓兩位公使回去聽消息。而兩位公使剛剛離開,徐世昌就來找張之洞,並向張之洞報告了一個消息:唐紹儀帶著光緒的書信,來到北京,要麵見張之洞。

原來拿到了光緒的信之後,秦錚立刻找來唐紹儀,要他帶信進北京城去向張之洞勸降。唐紹儀自然願意,這正是一個和華東政*府拉近關係的大好機會,何況又有光緒的親筆書信,唐紹儀也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服張之洞投降,因此也欣然領命。而且又應唐紹儀的要求,秦錚命人先通知北京城裏的潛伏人員,讓他們通知徐世昌,讓徐世昌在城裏照應一下。

接到了華東政*府潛伏人員的通知之後,徐世昌也十分高興,於是和唐紹儀約定好時間和進城的地點,並且親自帶領一隊家丁,在約定好的城門等候,並且事先打點好了守城的士兵,等唐紹儀一到,徐世昌就打開了城門,放唐紹儀進城,但並沒有立刻領唐紹儀去見張之洞,而是先將唐紹儀帶到自己家裏,兩人整商議了一,確定好了勸張之洞的方案,以及後續的行動,一直到第二,徐世昌才向張之洞通告。

而聽唐紹儀帶來了光緒的親筆書信,張之洞頓時精神大振,因為這個時候光緒的書信不會有別的內容,肯定是勸降,否則華東政*府也不會允許唐紹儀帶出來。本來張之洞就有投降之心,隻是過於愛惜自己的名聲,因此遲遲下不了決心,但有光緒的書信勸降,那就不同了,這可是皇帝下的命令,那麼張之洞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城納降,不怕有損自己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