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1 / 2)

就在第二天,龔建陽才招集各旗盟部落的代表開會,協商各部的改製事宜。到了這個時候,各旗盟部落的代表們也基本隻能認命了,畢竟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何況是連哲布尊丹巴八世也在會議上表態,全力支持庫倫**的決議,並稱原來的製度早就應該改了,華東**的製度才是符合天意的正確製度等等。

雖然眾代表對哲布尊丹巴八世的表態誹議不己,但也明白哲布尊丹巴八世己經徹底倒向到華東**的那一邊去了,看來是除了接受華東**的條件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有些親來的旗盟部落首領,這時想著回去之後,怎麼多保留一些財產;而其他代表則在想著,回去怎麼說服部落的首領,千萬不要和華東**對抗。

會議十分順利,而在會議結束之後,龔建陽就立刻組織工作組,到各旗盟部落去展開工作。

而歐陽隆興和陳金剛則帶領著部隊,離開庫倫,返回錦州。在返程的路上,到也沒有別的事情,歐陽隆興和陳金剛的主要經曆是寫戰爭的總結報告。人民軍對每一次戰爭的相關記錄都十分詳細,因此兩人的資料十分充足,經過協商,反複的修改之後,等隊伍到赤峰的時候,報告就寫完了。

軍隊暫時在赤峰駐紮,歐陽隆興和陳金剛回到錦州,向指揮部呈教報告。不過兩人到達錦州時,收到了軍委的命令,錦州指揮部正式撤消,並通知歐陽隆興和陳金剛帶著總結報告去青島,向軍委彙報這次戰爭的情況。

錦州指揮部本來就是一個為蒙古戰爭設置的臨時機構,現在蒙古戰爭己經結束了,因此指揮部被取消也是正常操作。而讓兩人去青島彙報戰果,則仍然是為了裝甲部隊的運用情況,除此之外,單就這場戰爭而言,在軍事上實陳一基本沒有太大的價值。當然能夠到青島去直言向軍委彙報,不僅是極大的榮譽,而且對兩人未來的前途也是大有益處的。

於是接到軍委的命令之後,兩人也立刻起身,準備趕赴青島。正好這時錦州市的市長高瑾也收到了青島行政院的調令,將被調任到沈陽任副市長,但要去青島接任委任述職,因此三人正好可以結伴同行。在葫蘆島港口上船,駛向青島。

雖然高瑾在錦州上任還不到兩年就離任了,在這個時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這次高瑾的調任,卻是有另一層原因的。

原來在人民軍占領庫倫之後,清廷終於按奈不住,向華東**發出了談判的請求,並且提出了兩種談判的基礎,一是雙方的**合並,組成一個聯合**;二是清廷放棄北方的土地,遷移到南方,雙方以長江為界,各自為政,並達成和平協議。

同時英法美德等國的駐青島領事也頻頻向華東**發出建議,希望華東**能夠積極的回應清廷的建議,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華東**與清廷的矛盾與分歧,而不是戰爭,以避免造成人道主義災難,同時還表示願意擔任雙方之間的調解人等等。

另一方麵,中國的各大報紙也都紛紛發表文章,呼籲華東**接受清廷的建議,舉行和談,和平解決、避免戰爭等等,當然有些報紙還不懷好意的發表社評認為,華東**一向倚仗武力欺人,窮兵黷武,不會接受和平建議;不過也有報紙站在中立的立場認為,華東**一向以維護中華利益而著稱,因此是有可能接受清廷的和平建議;也有部份報紙則認為要想獲得和平,清廷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來,畢競華東**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麵己經作出大量的證明,而清廷顯然在這方麵還沒有足夠的證明。

華東**一向是重視輿論宣傳與導向的,並且也一直為自己塑造輿論正麵形像,而這次清廷的建議,顯然也開始重視輿論宣傳的作用,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盡管清廷是作為弱勢的一方,但畢竟在名議上還是現在中國合法執政的正統**,而且清廷入關之後,己有260餘年的曆史,皇權思想在中國民間己根深蒂固,因此清廷主動提出進行和平談判,確實可以贏得不少的支持。

其次是中國社會普遍都拒絕戰爭,因此如果能夠和平解決華東**與清廷的敵對矛盾,不用打仗,當然是誰都希望看到的結果。另外華東**的土地製度也是有較大爭議的地方,而現在中國的輿論除華東**的管轄區之外,仍然是掌握在士紳鄉賢的手裏,他們對華東**的土地製度是相當的排斥,但也都知道,現在沒有人能夠阻擋華東**,但如果華東**和清廷議和成功,則有望避開華東**的土地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