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經過了和華東**的交流之後,德國海軍對快速戰列艦的理解,優缺點分柝還是十分到位的,舊時空裏英國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快速戰列艦被稱為一戰時期最好的戰列艦,不僅速度快,而且火力強,防護高,無論是單獨組隊執行作戰任務,還是上戰列線,都有出色的表現。
但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排水量己經接近了3萬噸,而同一時期的其他戰列艦基本都在噸左右,根本不是一個等級軍艦,伊麗莎白女王級無疑占了極大的優勢。而在同為噸左右時,快速戰列艦肯定在火力和防護上不及傳統戰列艦。後來德國建造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無論是噸位、火力到是和伊麗莎白女王級達到了同一等級,但服役的時間太晚,基本沒趕上什麼大戰,也沒有和伊麗莎白女王級交手的機會。
而在破交艦隊方麵,徳國也認可了華東**的觀點,在未來的戰爭中,破交戰將會是德國海軍的主要作戰方式,因此打造一支強大的破交艦隊,勢在必行,不過德國對建造執行破交任務的軍艦的經驗基本為零,因此決定全部委托華東**進行設計,包括戰列巡洋艦、裝甲巡洋艦、大型巡洋艦、輕巡洋艦各一級,潛艇兩級,將來由這些軍艦組成德國的破交艦隊。
經過海軍技術部研究,又谘詢了訪問團的意見,最終確定各型軍艦的技術指標為:
戰列巡洋艦,要求排水量在噸以內,裝配8門305毫米主炮,速度達到27節,命名為馮*坦恩級,計劃建造3艘;
裝甲巡洋艦,要求排水量在-噸,裝配8門240毫米主炮,速度達到28節,命名為沙恩霍斯特級,計劃建造4艘;
大型巡洋艦,要求排水量在7000-8000噸,裝配4門210毫米主炮,速度達到30節,命名為維多利亞路易斯皇後級,計劃建造8艘;
輕巡洋艦,要求排水量在3500-4000噸左右,裝配4門125毫米主炮,速度達到30節,命名為德累斯頓級,計劃建造20艘;
而對於潛艇,老實德國實在沒有什麼經驗,因此不做俱體的要求,由華東**根據德國海軍的情況,以及破交戰的需求,直接向德國提交設計方案。
雖然按照華東**的建議,裝甲巡洋艦和大型巡洋艦可以在盧恩級和薩摩亞級的原設計基礎上進行修改,但盡管德國己經分別建造了4艘、8艘並且還有在建和計劃的新訂單,但要俱體怎樣改進,各造船廠都沒有譜,畢競這種改進是以增加航速為主要目地的,因此誰都不知道應該怎麼改,還不如交給華東**。
不過在艦載武器上,沙恩霍斯特級由盧恩級的210毫米主炮升級為240毫米主炮,這一型主炮原來是裝備在前無畏艦愷撒?腓特烈三世級、維切爾斯巴赫級這兩型戰列艦上的,威力當然要比210毫米主炮要大得多,而射速相差無幾,現在這兩型戰列艦基本退出了一線的行列,因此將這一型主炮安裝在沙恩霍斯特級上。這也表明德國基本理解了破交戰的意義,重速度和火力,而對裝甲防護則相對次要。
而盧恩級和薩摩亞級這兩型軍艦,現在各有2艘在建,動力全部改為蒸汽輪機動力,計劃建造的後續艦,也都改為蒸汽輪機動力。當然由於更換了動力,因此可以定新型軍艦,分別命名為約克級和奧登堡級。
雖然這樣的改造依然不能讓這兩型新軍艦的航速達到破交艦隊的要求,但和原來的盧恩級和薩摩亞級相比,在速度上仍然有了大幅的提高,而根據華東**的預估,在未來的戰爭中,英國有極大的可能采取封鎖北海,而不是港口封鎖的戰術,盡管北海的麵積不大,但還是給德國海軍留出了一定的騰挪空間,因此軍艦的速度將會在戰爭中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雙方簽定的貿易協議中,有華東**將免費為德國設計4型主力艦,4型輔助軍艦,2型潛艦等共計10型軍艦的條件,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屬於主力艦,而裝甲巡洋艦、大型巡洋艦、輕巡洋艦都屬於輔助軍艦,結果訪問團還沒回國,德國就一下子用去了8個型號。
不過無論是威廉二世還是提爾皮茨,都認為用的值得,因為這一下等於將德國海軍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藍圖全部都構建好了,因綽國海軍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道路,而不用再自己慢慢摸索,或是仿照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