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1 / 2)

這時陳軍起身,道:“以上這些就是我們為徳國海軍的發展所製定的戰略規劃草案,我們認為這個戰略規劃是最適合目前徳國海軍的發展方向,也符合徳國目前的國力、技術水平和國際環境情況。當然這隻是我們的建議,是否采納,還是由徳國方麵決定,而有什麼疑問,不解的地方,還是可以來問我們,我們會盡力詳細的解答。同時如果有修改意見也可以向我們提出,我們會作認真的修改。”

著,陳軍將製定成冊的規劃草案交給提爾皮茨,內容基本都是剛才交流過程中所提及的,隻是格式更為規範,不過在解釋明方麵要簡單得多,畢竟這次交流會的主要目地就是對徳國海軍的發展戰略規劃進行詳細解釋明,也包括答疑。

提爾皮茨也起身,接過了草案,道:“感謝你們的工作,這段時間確實讓我們受益良多,對於你們製定的戰略規劃,我們會抓緊時間認真的研究和分柝,並早日將意見反饋給你們。”

這次交流結束之後,雙方的軍事交流活動也暫時吿一段落,等待徳國作出回應。

而徳國對這次的海軍的發展戰略規劃是相當重視的,因此在交流一結來,相關的內容就送到了皇宮和內閣,提爾皮茨又專門為皇帝和首相進行了一的解。

在看完草案,並聽取了提爾皮茨的解之後,威廉二世對這份規劃的草案評價相當高,認為確實為德國海軍找準了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於是立刻責令內閣進行討論。

皇帝下令,內閣當然也不敢怠慢,立刻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討論,而且在討論期間,又兩次團的海軍組進行現場答疑,經過了10餘的討論之後,訪問團的海軍組和徳國海軍部根據內閣的意見,一起對草案進行了一次修改,終於將一份完善的徳國海軍發展戰略規劃呈交給皇帝。

當然從整體來看,德國對草案的主要內容並沒有進行大改,基本認同華東**的意見,隻是對細節地方進行了一些修正。

首先是在戰列艦的建造方麵,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仍然按計劃完成,不作任何修改,但德國要求華東**按照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的模式,采取一型兩艦的設計方式,分別設計一型快速戰列艦和一型傳統的戰列艦。作為德國下兩級戰列艦,基本的數據要求是,噸位都在噸左右,快速戰列艦的航速在25節以上,裝配8門350毫米口徑火炮,采取前後各兩座,沿中軸線背負式雙聯炮塔布置;而傳統戰列艦的航速仍然為22節,裝配12門350毫米口徑火炮,按照赫爾戈蘭級的火炮布置方式,除前後中軸線背負式雙聯炮塔布置之外,在艦體中部左右舷還各布置一座雙聯炮塔。

快速戰列艦將命名為凱撒級,建造5艘;而傳統戰列艦將命名為國王級,建造4艘。

雖然徳國海軍己經認同了華東**提出的快速戰列艦的戰術價值,但經過討論,以及軍棋推演之後認為,在進行戰列線的決戰中,還是需要傳統的戰列艦。這是因為快速戰列艦雖然有極大的戰術價值,並可以執行多種作戰任務,但和傳統戰列艦相比,由於過於追求高航速,需要增加鍋爐的數量,這就增加了軍艦的造價,這就注定了快速戰列艦的數量不可能太多;而在噸位一定,又必須在確保基本戰術需求的前提下,必然會削弱裝甲防護和主炮的數量,而且在戰列線交戰中,對速度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戰列線交戰中,快速戰列艦的作用顯然不及傳統戰列艦,傳統戰列艦也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一般德國建造一型戰列艦,都是建造4艘組成一支編隊,由於艦型相同,互相之間協作補充、後勤維護都很方便,而快速戰列艦建造五艘,是因為考慮到由於有速度優勢,快速戰列艦單獨組隊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會有很多,4艘隻能確保一支編隊的最底要求,因此增加一艘也是加強快速戰列艦編隊的戰鬥力。

而建造國王級則是為上戰列線作準備的,徳國海軍對赫爾戈蘭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十分滿意,因為一般6座炮塔的布置方式通常都是前後各三座呈品字型布置,前後向有6門主炮,側舷有8門主炮可用,火力浪廢較大;而赫爾戈蘭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前後向可用8門,側舷可用10門,不僅增加了火力,又極力的減少了火力的浪廢,並且還沒有增加側舷水線帶裝甲的長度,簡直就是專為上戰列線而量身定製的軍艦,而且在換裝了350毫米的主炮之後,戰鬥力無疑更為強大。這也是考慮到德國在戰列艦的數量上基本沒有可能趕超英國,因此隻能加強單艦的火力,縮和英國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