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室權貴們瘋狂攻擊袁世凱時,慈禧到是沉住了氣,並沒有立刻就做決定,而且先拖一拖,等一等,靜觀事態的發展變化,果然等到袁世凱用一份份捷報擊宗室權貴對自己的攻擊,反轉了輿論風潮之後,慈禧也就順勢而下,下旨嘉獎袁世凱,也給這一事件定性,算是平息了這場爭鬥。
不過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這回反到是袁世凱不依不僥起來,原來按清廷的慣例,受到嘉獎的官員應該上折向朝廷謝恩,而袁世凱在謝恩的折子中除了感念朝廷的恩厚之外,還向清廷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調北洋新軍第1鎮、第6鎮南下,加強自己的軍力,因為袁世凱稱在此前的戰鬥中,自己所帶南下的軍隊傷亡重大,現在就是駐守江南也嫌有不足,必須要補充軍隊;二個是調北洋水師入長江,在南京停泊,以防華東**的水師渡江南侵,而且袁世凱還信誓旦旦,保證在北洋新軍的補充軍隊和北洋水師到位之後,1年之內可以收複江北之地。
慈禧當然知道,袁世凱的收複江北之地誓言都是鬼扯,他的真正目地隻有1個,就是要兵權,而且光是隻有北洋新軍還不知足,居然還想將北洋水師也納入到麾下。這胃口也太大了,北洋新軍是目前淸廷最精銳的軍隊,這次南下袁世凱帶走了2個鎮,現在再要2個鎮,豈不是大部份都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裏?
而北洋水師現在的狀況雖然不怎麼好,駐泊地都己經移到了寧波,這己是屬於南方的港口了,而且寧波的港口設施落後,加上水師的經費不足,北洋水師的軍艦也得不到良好的維護,不得不求助於駐泊福建的南洋水師,因此在清廷己有人建議,不如就將北洋水師並入到南洋水師算了,不過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北洋水師好歹還有幾艘巡洋艦撐門麵,也比南洋水師強,而且如果得到良好的維護,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對華東**來,這點戰鬥力不足一論,但對淸廷來,卻是僅有的海軍力量。
袁世凱的要求,等於是要將清廷海陸的精銳軍隊都納入到他的麾下,這胃口到是真不,沒想到袁世凱到了南方,膽子就變大了,不僅敢欺騙瞞哄朝廷,甚致公然開始向朝廷叫板了,這時慈禧也不禁有些後悔,早知如此就不該把袁世凱放出去,把他留在身邊有多好,時不時的打壓一下,看他服不服貼。
但現在什麼也晚了,不可能再把袁世凱從南方調回來,本來慈禧不想理袁世凱,就當是沒收到袁世凱的折子,等事態自己慢慢平息下去。但袁世凱卻沒完沒起來,幾以後,他再度上折,稱華東**正在調兵遣將,有進取江南之意,現在自己手下的兵力不足,恐難以抵敵,請清廷速調軍隊南下支援。最終在10之內,袁世凱連上三折,都是要求朝廷調軍隊南下支援,否則江南難保雲雲,慈禧也被弄待不厭其煩。
而宗室權貴見了,又都有些躍躍欲試起來,紛紛上折攻擊袁世凱,謊報軍情,欺瞞朝廷,挾寇自重,肆意妄為,不過袁世凱的同盟者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指責宗室權貴不顧大局,殆誤軍機,要求朝廷立刻調軍隊南下,支援袁世凱,否則難保江南之地,眼看在朝中又要發生一場爭鬥,慈禧隻好下旨給袁世凱,表示朝廷現在無兵可派,準許袁世凱在江南自行招募組織民團練軍,抵抗華東**。
其實慈禧明白,袁世凱再三上折叫苦的目地並不是要朝廷增援軍隊,而是在江南自行招募軍隊的權力,當然就算朝廷不批,袁世凱也可以在江南招兵,畢競現在誰也管不著他,而宗室權貴什麼都不懂,就知道跟著亂起哄,因此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批準了事,也省了個耳根清淨,老實慈禧現在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得到了清廷的批準,袁世凱也心滿意足,於是開始在南京、蘇州等各地豎旗招兵,擴充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