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2 / 2)

李鬆晨將袁世凱的計劃要求告訴羅嶽,畢競李鬆晨對軍事並不精通,需要找專業人員谘詢。而聽了李鬆晨的話之後,羅嶽也笑了,告訴李鬆晨這個要求是可以答應的,因為就算是正常的接收江北的地方,也是需要先派軍隊進駐,控製地方,然後再派行政管理人員入住,因此出兵總是需要的,無非就是多耗一點時間,等著清廷的地方官員棄城而逃,另外清廷的地方官員確實沒有很強的抵抗意誌,主要是由於在清廷失地是重罪,如果是袁世凱下令撤軍,那麼失地就不是地方官員的責任了,自然不會有地方官員會死命抵抗,當然就算是偶爾有個把頭腦不清醒的地方官員誓死抵抗,但以人民軍的攻堅能力,也可以輕易攻下來。

有了羅嶽的保證,李鬆晨心裏也有磷,於是就在第2,李鬆晨和袁世凱命令各自的下屬人員展開了正式的談牛不過由於大的框架李鬆晨和袁世凱都己經確定下來,因此這次談判還是進行得十分順利,用了3時間,終於達成了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協議,當然袁世凱這邊還是由幕僚代簽。

簽定好了協議之後,袁世凱便告別離開上海,返回南京。而羅嶽則下令人民軍,渡過長江,進軍江蘇省的江北之地。

果然,人民軍出兵之後,江北之地的清廷地方官紛紛在第一時間向袁世凱告急求救,而袁世凱也按照既定的計劃,回複各地求救的地方官員,表示長江分隔、救援不便,要求他們棄守城市,徒江南來,而所有後果都由自己承擔。本來各地方官員就無意死守地方,隻是迫於守土之責的壓力,才不得不免強堅守,現在既然有袁世凱的命令,自然也就不用自己擔責任,誰還願死守州城,何況人民軍的戰力之強,己是眾所周知的事,抵抗人民軍完全就是自取滅亡。

於是江北的地方官員紛紛棄城而逃,撤到江南之地。不過這時有些頭腦靈活的清廷官員卻看出了幾分門道,因為人民軍雖然兵臨城下,但卻並沒有立刻攻城,也沒有包圍城市的意思,反到是網開一麵,而且在地方官員棄城而逃的時候,人民軍也沒有追擊,似乎就是在等著地方官員們棄城一樣,再聯想到袁世凱和華東**的關係一向密切,這次南下到南京上任,就是順利從華東**的領地內通過的,現在又下令各地方官員棄城而走,要這裏麵沒有什麼貓膩交易,恐怕是誰都不信。有人甚致以為袁世凱這是打算要投靠華東**,拿兩江之地做自己的晉見之禮。

有些官員自以為看透了其中的關節,幹脆就向人民軍投降算了,反正現在下大勢己定,華東**早晚都會入主京師,建基立業,改朝換代己是不可避免,還不如早日歸順華東**,順應大勢,將來不定還能落個從龍有功,再撈個一官半職,就算當不了官,也可以求得下半世的平安生活。

結果還是有相當一部份地方官員向華東**投降,甚致有些官員己經棄城逃走,但走了幾之後明白過味來,又回過頭來向人民軍投降。

而在人民軍進軍江北的同時,也將安徽省的江南之地移交給袁世凱的軍隊駐守,好在是華東**還沒有向這些地區派遣行政人員,還是由軍隊駐管,因此移交也沒有遇到什麼麻煩,而華東**在安徽省的江南地區並沒有設災民安置營,但在江蘇省常州府設了一個,也按照雙方的協議,取消了安置營,華東**仉人員全部撤出,將災民交給袁世凱安置,而袁世凱則一次性補償給華東**15萬兩白銀,另外還有一部份災民願意跟著華東**走,也都被華東**派船接到江北進行安置。

前前後後大約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雙方完成了這次土地的交換,而袁世凱在接管了江南的土地之後,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安置災民,抓緊災後重建,因為袁世凱也明白人心歸附的重要性,自己要在南方立足,並重新建立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收隴治下百姓的民心,而且這時各國給袁世凱提供的第一筆資金,80萬兩白銀也己經到帳,雖然這筆錢在使用上還有諸多的限製,但仍然讓袁世凱的財力大大充裕,因此也有足夠的財力去救治災民。而這一番操作下來,也確實為袁世凱贏得了不少讚美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