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2 / 2)

軍動手,雖然袁世凱要求帶2個鎮南下,但畢競還是留下了兩個鎮,如果清廷能夠將這兩個鎮也挖過來,這樣朝廷就控製北洋新軍的4個鎮,也就徹底解除了袁世凱的兵權了。而袁世凱要求從湖北新軍中抽調一部份兵力,清廷也同意將湖北新軍的1個協調給袁世凱部,也算是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

其實清廷的這些打算,袁世凱心裏都清楚,他要求帶2個鎮南下,也是經過了認真的計算,再要多了清廷也不會批,而自己一走,清廷也肯定會對下來的兩個鎮下手,不過袁世凱也另有自己的打算,盡管明麵上隻要了兩個鎮,但在出發的時候,袁世凱打算從剩下的兩個鎮中各抽調1個協,這樣實際是帶了3個鎮的軍隊南下,再加上湖北新軍的1個協,袁世凱手裏掌握的兵力2個鎮3個協,共計約4萬餘人,這樣的兵力也是相當可觀的。

另外袁世凱也計劃好,一但到了南方,就以3個協為基礎,招募新兵,再擴編成3個鎮,這樣最多也就是在1年之後,自己就可以再度掌握5個鎮的軍隊,在南方來,絕對是最強的軍力。

而對袁世凱推薦徐世昌為軍機大臣,清廷經過商議之後,決定晉升徐世昌為戶部尚書,但沒有選入軍機處。原因是徐世昌的資曆實在是太淺了,而且由侍郎入選軍機,也未免太快,徐世昌雖然有些能力,但畢竟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即使入選軍機,也難以服眾,因此晉升為戶部尚書,就算是看著袁世凱的麵子了。\0

其實袁世凱也知道,清廷不可能任命徐世昌為軍機大臣,之所以這樣推薦,還是向清廷漫要價,而戶部尚書己經達到了他的預期,畢競徐世昌確實是資曆不足,就是被選入軍機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還不如先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多曆練幾年,當然如果清廷能夠撐到那個時候,而清廷撐不到那個時候,徐世昌大可以繞道南下,到兩江來找自己,協助自己在南方開創新基業。

但袁世凱的要求中,隻有錢的事情最難,到不是現在清廷沒有錢,其實盡管現在華東占據不少地方,但清廷這幾年的財政收入還可以,每年都有8000萬兩白銀以上的收入,算是十分可觀的,一來是庚子國變,清廷並沒有像舊時空那樣賠了4億多兩白銀,二來華東注重發展經濟,同時控製了津、上海這兩個最大的海關,使外國商品難以輕易進入中國,從而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連帶著清廷境內的民族工業也有受益,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帶動霖方經濟的繁榮,同時自然也增加了稅收,這樣清廷當然也有收入。

另外雖然現在華東已和清廷式撕破了臉,但清廷的漕運卻仍然還是由華東負責,南方的稅收、糧食都是由各地越上海集中裝船,越津上岸,再轉由火車裝越北京,華東的運需效率很高,價格也公道,清廷還可以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年可以省下幾十萬兩銀子。清廷到現在還不敢完全和華東惡交,連華東的北京辦事處、駐軍都不敢動,漕運被華東控製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過這也成了一個怪異的現像,一個國家的稅收、糧食調運居然是靠敵人運輸。

但不管怎麼,這幾年清廷的財政還是比較寬鬆的,每年的開支之餘,還能剩下不少,到現在至少也攢下了5、600萬兩銀子,因此袁世凱開口討要200萬兩銀子南下救災所用,盡管是漫要價,但清廷也是完全拿得出來的。

不過現在清廷要用錢的地方太多,因為現在慈禧己做好了華東進攻,再次逃難的打算,但由於有了庚子年間逃難的經驗,因此這一次慈禧要預先做好充份的準備,可別向上次那麼創促狼狽,一方麵慈禧任命岑春煊為甘陝總督、吳懷為山西巡撫,實際就是在沿途接應自已,而另一方麵還要修理沿途的道路,並且還要修建行宮,並且安排人員飲食更換車仗馬匹等等。

而這些事項當然都是要用錢的,因此在這段時間己來,清廷的銀子己像流水一樣花出去,到現在己花費了200餘萬兩,雖然這時清廷還有3、400萬兩白銀的庫存,但以後要花錢的地方還多去了,而且逃難時也要帶一點錢,自然是能省則省,因此在5月間長江沿岸各省發大水災時,清廷卻沒有救災,這就是主要的原因。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