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1 / 2)

張之洞完之後,慈禧和光緒還沒有發言,世續己道:“豈有此理,我堂堂大清,豈可與偽逆談判?更勿論和平相處,張大人,您這是什麼意思?”

張之洞淡淡道:“時也,勢也。非人力可以違抗。” 又向慈禧和光緒欠了欠身,道:“臣唯有此二策,請皇上、太後裁決。”

光緒還在思考張之洞的話,慈禧己道:“張之洞,你以為應該派誰去南方主持大局呢!”

張之洞向身邊看了一眼,道:“臣以為非袁世凱不可。”

光緒聽了,身體也不禁一震,看向了袁世凱。而慈禧卻沉思起來,其實拋開張之洞第二個建議不,第一個建議其實並不算新奇,在地方上發生危急事件的時候,從中樞派遣大臣到地方上去主持大局,是曆朝曆代常見的做法,因為中樞派遣的大臣一般更了解朝廷的意圖,又往往有高於其他地方官員的身份,也就更容易指揮調度地方事務,因此張之洞的這個建議也並不算意外。

而張之洞推薦的袁世凱,也頗得慈禧之心,憑心而論,現在清廷的官員中,袁世凱是能力最強的,而且也頗得慈禧的信任,盡管慈禧經常敲打袁世凱,但這是很正常的禦下之術,並不能慈禧就在防範袁世凱,當然要防範也不算錯,因為慈禧對誰都會防一手,無論是以前曾國藩,還是後來的左宗棠、李鴻章,慈禧都不可能完全放心,都會防著一手,但該用的時候,還是要放手去用,並且該支持的時候,更是要全力支持。

如果這一次朝廷要派冉南方去主持大局,慈禧也傾向派袁世凱去,而且也隻有袁世凱去,才能讓慈禧放心,一來是這些年來,袁世凱雖然沒有在總理府衙門任職,但也沒少和洋人打交道,基本都能夠處理得不錯,而且袁世凱和華東**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由他去處理這次危機,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慈禧要考慮的是,派袁世凱去了能夠起到多大作用,如果華東**鐵了心要占領長江流域的各省,那麼袁世凱去了也沒有用,慈禧並不認為袁世凱有能力對抗華東**的大軍,那還不如把袁世凱留下來,畢竟現在朝廷也需要袁世凱這樣有能力的大臣;另一個要考慮的是袁世凱會不會和華東**勾結起來,甚致是投降華東**,但這種可能也不大,畢竟像袁世凱這樣的重臣,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輕易投降,而且袁世凱在清廷己是位及人臣了,但在華東**裏,主要的職務基本都是海外華人或他們自己培養出的齲任,到目前為此,似乎還沒有清廷投降的官員擔任要職,因此就算袁世凱投降了,也很難再掌握大權。袁世凱是聰明人,不會看不透一點。

而就在慈禧正思考的時候,光緒忽然道:“袁世凱,你願意去南方嗎?”

袁世凱聽了,趕忙道:“隻要朝廷下旨,臣當萬死不辭。”

這時慈禧狠狠瞪了光緒一眼,顯然是對光緒的這句問話相當不滿,因為光緒這一句話就基本定局了,而自己可還沒完全想好,但光緒卻裝作沒看見,心裏還有點得意。他考慮的可沒有慈禧那麼周全,而是純粹就是針對的袁世凱,原來在戊戌政變時,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告發康梁一行人,光緒從那時起就記恨上了袁世凱,隻是袁世凱在慈禧麵前很受重用,而戊戌之後,光緒就一直被軟禁起來,而庚子國變之後,光緒狀況好了一點,不再被完全軟禁,可以出席參與朝會政事,當然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慈禧的手裏,但偶爾發表個人意見還是可以的,但想動袁世凱,還是不可能的。

而這次讓光緒看到了機會,讓袁世凱到南方去和華東**交涉,如果華東**出兵進攻長江各省,那袁世凱就是去送死,就算華東**不打算進攻長江各省,袁世凱這一去,也不是一年半載能夠完得聊,反正是眼不見,心不煩,也可以讓自己清靜幾。

當然,話己經出口了,慈禧也沒有辦法收回,不過她本來也傾向讓袁世凱去南方處理這次事件,因此也就這樣確定下來,於是道:“袁世凱,你去了南方,打算怎麼做?”

袁世凱道:“如今偽逆勢大,短期不可與其爭鋒,臣到南方之後,自當盡力與其周旋,罷兵休戰。”

光緒皺了皺眉頭,道:“袁世凱,偽逆素來蠻橫無理,切又貪得無厭,又豈肯罷兵休戰?”

袁世凱道:“偽逆雖然蠻橫無理,但行事偽善,喜圖虛名,這次出兵便是以救災為名,以收取人心,朝廷當可以彼之矛,攻其之盾,臣以救災為名南下,與偽逆周旋,以迫其罷兵休戰,此外各國亦不會坐視偽逆肆意開戰,必會力助朝廷,向偽逆施壓,迫其罷兵休戰,臣以為尚大有可為。” 頓了一頓,又道:“不過兵革之備,亦不可不備,臣此次南下,雖然罷兵求和,但兵備不可不防,當帶精兵強將前往,示之以兵威,則更有希望穩定局麵。若是偽逆全然不顧,執意進犯我大清疆界,臣當首當其衝,與偽逆決一死戰,以報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