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東北管理委員會和東北戰區司令部都是應對遠東戰爭,和在戰爭期間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理而成立的臨時機構,現在戰爭己經結束了,而且東北地區的社會秩序、生產都己經恢複,各地各級的機構也已經成立,並且還成立了東北軍區負責軍事管理任務,因此這兩個臨時機構自然也就應該取消了。
不過這份命令發到東北管理委員會時,秦錚卻並不在沈陽,而是去了錦州,這是他巡視東北地區計劃的最後一站。
其實秦錚心裏也清楚,在遠東戰爭正式結束之後,東北管理委員會也基本結束了,既使行政院不提,他也會主動向行政院建議,當然是在完成巡視東北地區計劃之後。本在這個計劃在華東和俄國談判結束之後就進行,而且當時秦錚就在哈爾濱,正好由北向南,完成對東北地區的巡視計劃,但這時發生了錦州戰爭,盡管這場戰爭的規模並不算大,但由於涉及到了蒙古的分裂勢力,因此秦錚也不敢大意,在談判結束之後,秦錚從哈爾濱趕回到沈阻坐鎮,遙控指揮這場戰鬥。結果一直到人民軍攻了赤峰之後,秦錚這才放了心,並且開始了自己早就計劃己久的巡視東北地區計劃。
秦錚之所以要進行這個計劃,主要是想對東北地區的情況有一個全麵的了解,這樣撤消東北管理委員會之後,回到青島也好向行政院報告。
雖然這時東北三省的地方行政機構都己經建立起來,各地的治理情況也都彙報到秦錚這裏,但這畢竟是文件報告,不是秦錚親眼所見,當然這到也不是秦錚不相信東北三省的地方,而是由於東北地區的變化太快、也太大,地方畢競隻能從自身的視野出發,缺乏對全局全麵的認知,另外也存在著隻報告對自己有利一麵,對一些問題選擇性忽視的局限性。
當然秦錚的這個計劃也得到了青島方麵的批準,因為現在的華東雖然實力大增,但也存在著不少明顯的弱點,而其中最大的弱點就是華東的領地雖然達到了320萬平方公裏左右,但並不是全部連在一起,而是分為4個部份,主體是山東、河南兩省和河北、山西、湖北、安徽的少數地區,約40萬平方公裏左右;東北地區約210萬平方公裏左右;上海地區約6000平方公裏左右;婆羅洲約74萬平方公裏左右。因此主體部份對其他地區的控製力度總要打一個折扣,比對直接相連的地區要差一些。
而這其中上海的麵積,到也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婆羅洲雖然孤懸海外,距離華東的主體地區也是最遠的,但因為婆羅洲是一個海島,而且島上的人口少,經濟也落後,基本沒什麼現代工業,因此隻要華東保持強大的海軍,也就不用太擔心;隻有東北地區,地域廣闊,而人口基數也較大,邊境的局麵也最為複雜,華東還不得不在東北地區留下龐大的兵力,確保安全,雖然現在東北地區也沒有什麼現代工業,但華東的“二五計劃”中,有大量項目都是在東北地區,這些項目一但完成,將可以大大提高東北地區的現代工業水平和經濟發展,甚致在某些方麵超過華東的主體部份。
盡管現在東北地區的行政、軍事仍然都是由元老控製,無論是政治立場和忠誠度都是可以令人放心的,但華東也不能不擔心,在統一中國之前,東北地區的地方勢力坐大,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尾大難掉的局麵。畢競不能將國家大事完全寄托在個饒忠誠上麵。
在遠東戰爭期間,華東在東北戰區司令部之上,又設立了東北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全麵管理東北地區的政軍財大權,並派出行政排名第二的秦錚在東北坐鎮主持,雖然是為了更好的應對戰爭,但也是有防備地方勢力坐大的考慮,因此在這個時候,也完全有必要讓秦錚親自巡視一次,對東北地區的局麵有一個全麵、直觀的了解,做為以後華東治定東北地區的政策、計劃的重要依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