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水災(四)(2 / 2)

走了大約6、7裏的距離,便可看到在河堤內側的遠處有一片營地,成排的灰綠色帳蓬。於是眾人走下河堤,又行了大約1、2裏的路程,才來到營地,隻見在營地的外圍正在搭設營地的圍牆。而在未建好圍牆的地方,則是暫時用拒馬攔住。

進入營地內,常清德這才看清,所有的帳蓬都是懸空搭建,最下麵是一個1尺餘高的石蹲,每個石蹲相距約1丈左右,石蹲上駕著“工”字型的鋼骨,鋼骨上鋪設著木板,帳蓬都是搭設在木板上,距地麵高約2尺;每個帳蓬寬約2丈,中間開門,均有石砌台階可上;透過撩開了帳門,隱約可以看到帳蓬裏麵擺放著床櫃等物;6個帳蓬一排,每排帳蓬之間相距約1丈,4排為一組,每組之間相距約為1丈五尺;道路均被壓實壓平,兩側均設有路肩石與排水明溝,橫平豎直,十分整齊。皮皮讀書網 .ppts.

其實常清德看到的石蹲,是華東**預製的鋼筋混土基台,高為0.75米,底邊長0.6米,厚0.25米,上部邊長0.4米,高0.5米,有一半理入泥土中,即是做為整個帳蓬的基礎,這樣可以不使搭好之後的帳蓬下沉,又使帳蓬不置於貼地,以免地麵的潮氣上翻。基台是按3.3米一個布點,工字鋼的長度為6.6米,帳蓬的邊長為6米,留於0.3米的施工固定空間。每個帳蓬內可以放8張雙層或三層高底床,居住16-24人。

現在這樣的帳蓬完全搭建好的有4組,另外還有2、3組正在搭建中,而常清德又仔細觀察,施工的人員都是穿著一件灰綠色長袖背心,外罩一件灰藍的馬甲,但都留著光頭,僧不僧,俗不俗的怪樣子。但整個營中秩序井然,人員雜而不亂。

常清德也沒有多問,跟著那名引路的士兵來到一間門口有4名衛兵的帳蓬前,士兵在帳蓬門口道:“報告首長,人己經帶來了。”

隻聽裏麵有壤:“請他們進來。”

士兵轉身對盧成平道:“首長請你們進去。”

盧成平點零頭,讓兩名隨行的從人留在外麵,自己和常清德進帳。

隻見帳蓬一側有兩張長條桌並放,桌上放著書籍紙張等物,在每張桌後各坐有1人,另一則則擺放是椅子茶幾,呈“凵”形狀,靠著帳蓬的牆則,還放著幾個櫃子。

士兵道:“這就是我們的謝首長、朱首長。”

盧成平知道,“首長”是華東**對海外華饒尊稱,因此趕忙拱手施禮,道:“在下廬州府盧成平,見過兩位首長。”

常清德也過來施禮,不過看這兩饒年齡都不大,一個也就30出頭的樣子,另一個看起來似乎連30歲都沒有,心裏也頗有些不以為然。

由於這是第一批難民營,因此每個難民營派了兩名元老來坐鎮指揮。這兩名元老叫謝濤、朱南圳,都是上海市**的工作人員,不過他們兩的資曆、級別比較底,於是被派到難民營來指揮,雖然是個辛苦活,但也是讓他們多刷點經驗。其實兩人都己是年過30,謝濤都己是36歲的人了,隻是保養較好,又沒有蓄須,看起來要年輕幾歲。

謝濤道:“兩位先坐下話。”

於是四人在一側的椅子上就坐,朱南圳拿過開水瓶,給兩裙茶,道:“營地裏的條件簡單,兩人還請多多包函。”

兩人趕忙連道:“不敢。”而常清德心裏誹議,難道這兩個人在海外華人中並不得誌,連個伺候的下人都沒有?還要親自倒水。但這兩個人即然能夠管著這麼大的一個營地,絕非是無權之人,或許是海外華饒規劇就是與眾不同吧。

謝濤道:“不知道兩位在廬州府裏擔任什麼職位?怎樣稱呼兩位?”

盧成平忙道:“不敢,在下是廬州知府盧老爺的家人,這位常先生是盧老爺聘請的賓客,均無官職。這次我們兩人是奉盧老爺之令,特意來感謝貴眾前些時日幫助廬州運糧之恩,因此我們盧老爺略備薄禮,以表寸心。” 著將禮單奉上。

謝濤點零頭,明白了這兩個人其實就是白手套,沒有公職,但能夠代表廬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