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羅嶽提交的報告之後,軍委很快就批準了羅嶽對海軍陸戰隊的整編方案,並且正式成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由羅嶽出任司令,而在此之前,羅嶽的正式職務是海軍陸戰隊指揮官。
而正式成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也意味著海軍陸戰隊的層級和水麵作戰艦隊相等了,同時也明海軍陸戰隊在人民軍秩序中的重要性。
但羅嶽提出的新型登陸軍艦,則需要由海軍的技術部門以及造船廠來確定可行性了。
其實海軍技術部早己經有類似的預案,因為在最初設計登陸軍艦的同時,當時還是少校的技術部總監黃哲也認為這型登陸軍艦的缺陷很大,隻是當時華東**的造艦能力還有限,而且為了應對即將開始的遠東戰艦,首先需要解決有無,因此才采取了最穩妥的設計方案。但在登陸軍艦開工之後,黃哲又主持設計了幾種登陸軍艦的艦型,做為方案技術儲存。
在收到了羅嶽的提出的新型登陸艦的要求之後,黃哲立刻從儲存的方案中選擇出最接近的一種,並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將初步的設計方案交給羅嶽。
技術部的初步設計為,艦長110米,寬16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為5400-5700噸,動力為8000馬力,航速18節,繼航力為12節5000海裏。
登陸方式是采用羅嶽要求的,塢艙裝載登陸艇衝鋒登陸,但和長白山艦不同,塢艙是采用幹塢艙式,也就是塢艙並不進水,隻是塢艙的開口基本貼近水麵,而登陸艇從塢艙內滑行入海。這是因為采用長白山艦式的進水塢艙的技術過於複雜,因此對出塢技術進行了改進,這樣簡化了出塢技術,並且也達到了和塢艙基本相同的目地。
除燎陸方式之外,這型登陸軍艦的武備也十分可觀,主炮為4門雙聯155毫米火炮,前三後一布置,前甲板的三門主炮炮塔按“品”字形排列;其他火力為4門雙聯105毫米火炮,6門雙聯75毫米火炮,分別布置在軍艦兩側;這樣無論是艦首還是側舷,都可以集中6門主炮的打擊火力,給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另外在海上也有一定的自保能力,遇到中型的防護巡洋艦,也有一戰之力。
同時技術部也設計了一型與登陸軍艦配套的登陸艇,長14.5米,寬2.6米,吃水0.7米,采用的是柴油機驅動,航速18節,航程為50海裏,駕駛員3人,載重約10噸,可以最多一次性搭載55名士兵,或是2門75毫米野戰炮及配套士兵。
這一型登陸軍艦的塢艙寬度為14.5米,長45米,斜度2%,即高低落差為0.9米,塢艙出口距水麵高度為0.5-0.8米之間,可以裝載15艘登陸艇,以5艘為一組,可以搭載一個整編連,其中3艘登陸艇各裝載一個排的士兵,一艘登陸艇裝載火力支援部隊,一艘登陸艇裝載2門75毫米野戰炮,及15名配套士兵。
這樣一來,這一型登陸軍艦可以一次性向岸上投送一個整編營的兵力,或者運送100噸以上的物資,因為這一型登陸軍艦還可以裝載600噸左右的物資,可以確保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看了這個初步設計之後,羅嶽也十分滿意,因為自己所提出的要求都達到了,因此也很快就認同了這個方案,並要求技術部進行深化設計,同時要求一共建造12艘這型軍艦,分兩個批次建造,每批6艘,這樣一個批次可以投送一個整編合成旅的兵力,無論是登陸的人數還是火力,都是相當可觀的。一但這型軍艦服役,可以大大加強海軍陸戰隊的登陸能力。
海軍部提交的五年造艦計劃中,給海軍陸戰隊預留了10艘5000噸左右的軍艦份額,雖然超出了2艘,但影響並不大,因此也可以確保在這個五年周期內,完成12艘新式登陸軍艦的計劃。
另外原來海軍陸戰隊的4艘鎮遠級火力支援艦全部退役,除了鎮遠號將被改造成博物館之外,其餘三艘均將被拆除當廢鋼鐵出售。而還兩艘戰列艦遠洋號、了洋號退出水麵艦隊的現役,海軍部將這兩艘軍艦拔給海軍陸戰隊,作為火力支援艦,這兩艘戰列艦雖然性能落後,而且艦齡也超過了20年,但火力還是相當可觀的,作為兩棲艦隊的火力支援艦,也完全可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