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八)(1 / 2)

海軍陸戰隊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就是兩棲艦隊,也就運用登陸部隊的軍艦。

雖然這個時代各國都在海軍中組建了專門的登陸作戰部隊,當然名稱各有不同,英國叫海軍步兵團,美國叫海軍陸戰隊、法國叫海軍陸戰團,但本質都是隸屬於海軍中的陸戰部隊。不過各國都沒有為這些海軍的陸戰部隊設計專門的登陸艦隻,而是用軍艦或普通的運輸艦,將登陸部隊運送到距離岸邊5000米左右的位置,然後放下艦船上的救生艇,或登陸艇,劃行登岸。這主要是由於在這個時代還沒有係統的兩棲登陸戰術,隻是簡單的認同於登陸作戰就是把步兵從軍艦送到陸地上。

而在這方麵,人民軍海軍無疑是遠遠的走在各國前麵,因為元老軍官在舊時空裏本就是海軍陸戰隊的戰士,對兩棲作戰、登陸作戰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當然知道專業的登陸艦隻對海軍陸戰隊的重要性。

在遠東戰爭之前,華東**就建造了4艘專用的登陸軍艦,在戰爭期間又建造了4艘,這一型軍艦隻的排水量為1000-1200噸,航速15節,可以裝載400-500名士兵,采用的是衝灘方式登陸,可以將1個營的軍隊直接運送上岸。在這一次遠東戰爭中,海軍陸戰隊取得了3場大規模登陸戰的勝利,這8艘登陸軍艦確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不過這畢競是華東**設計的第一型登陸軍艦,而且多少也有些應急的用意,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這些登陸艦的噸位太,不利用於遠洋作戰,而且士兵在軍艦上隻有座位,而沒有休息空間,當然,這次遠東戰的登陸作戰都是發生近海地區,就是最遠的海參崴,也是沿著海岸線行進,登陸艦噸位的弱點到還並不明顯。

但噸位的另一個弱點就是運力不足,在這次戰爭中就比較明顯了,雖然一艘登陸軍艦可以裝載400-500名士兵,將1個營的軍隊直接運送上岸,但這並不包括火力支援部隊,海軍陸戰隊雖然裝備的火炮不多,但迫擊炮、機槍等支援火力卻並不比陸軍少,而沒有這些支援力,僅僅隻是靠攜帶步槍上岸的普通士兵,即使是在登陸之前,軍艦己經摧毀了岸頭的大部份火力,但也是相當危險低,如果要把火力支援部隊算進去,則共計需要4艘登陸艦,才能將一個團的兵力運送上岸,而如果要將一個團配置的75毫米野戰炮運送上岸,則還需要再增加一艘。但由於這次登陸作戰敵軍的岸防力量都不強,登陸艦運力不足的弱點也並不影響作戰。

另外以衝灘的方式登陸,對登陸地點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地勢平坦、暗礁少的海岸才行,而這樣的登陸地點並不多,這次戰爭是由於在戰前人民軍對登陸地進行了詳細的勘測,因此才選到合適的登陸地點。

總體來,雖然海軍陸戰隊的第一型登陸軍艦有這麼多不足之處,但畢竟是一型專業的登陸軍艦,和這個時代其他各國的登陸方式相比,無疑算是領先的,因此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過在遠東戰爭之後,華東**的勢力己經擴大到東南亞地區,海軍陸戰隊也大有用武的空間,不過東南亞的海域更為廣闊,也更為複雜,因此現有的這一型登陸軍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這樣的作戰環境了,需要裝備新的登陸軍艦才校

雖然羅嶽並不是軍艦設計或製造專業,但多少也了解一點,並且有實戰經驗,知道在實際的登陸作戰中需要什麼樣的登陸軍艦,因此也提出了對新軍艦的一些要求和設計思路。

按照羅嶽的要求,新的登陸軍艦的噸位應在5000噸左右,隻有這樣才能適應遠洋作戰的要求,並且保證士兵在軍艦上有充份的休息空間。登陸方式也不再是用直接衝灘登陸,而是應采用類似於長白山那樣的塢艙方式,在距離海岸邊10-15海裏的範圍,使用登陸艇進行衝灘登陸,並要求一次性可以向岸頭投送一個全裝備海軍陸戰隊營,其中還包括有一個炮兵連,裝備6門75毫米野戰炮。因此並不隻是設計一型登陸軍艦,還包括1-2型衝鋒登陸艇。

而對於護航和火力支援軍艦,羅嶽認為沒有必要單獨建造,使用海軍的水麵作戰艦隻就足夠了,但對於火力支援軍艦,羅嶽認為裝甲巡洋艦的200毫米口徑火炮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使用戰列艦的305毫米口徑火炮,畢競這兩種口徑的火炮在射程上的差距並不大,但在射速上200毫米火炮卻是305毫米火炮的近2倍,而威力也足夠了,隻是需要單獨設計一種200毫米口徑的***,用來對付岸邊的堅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