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海軍陸戰隊的定位終於確定下來,而羅嶽也終於可以開始考慮海軍陸戰隊的建製。其實羅嶽對海軍陸戰隊的建製問題已經有很充份的考慮,並且也寫完了初稿,不過那時海軍陸戰隊還僅僅隻是海軍的陸上作戰力量,這個定位和現在還是有較大的區別,因此羅嶽的初稿也有不少地方有問題了,於是羅嶽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在三之後,遞交給海軍部。
首先是海軍陸戰隊的編製應是以旅為主,人民軍目前還沒影旅”這一級的編製,但根據舊時空的經驗,旅和師相比,不僅僅廴是減少了一個團而己,而且還大幅削弱了後勤和火力支援兵力,當然由於舊時空裏,解放軍的機械化、信息化都有長足的發展,再加上陸航部隊、火箭軍的實力增加,因此即使是削弱了後勤和火力支援,對旅級部隊的戰鬥力影響並不大,相反減少了後勤和火力支援兵力,大大的減輕了部隊的負擔,加快了部隊的反應、行動速度,這也就是在舊時空裏,解放軍將“師改旅”作為現代化軍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當然,在這個時代,軍隊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基本等於是零,但羅嶽認為海軍陸戰隊的編製應是以旅為主,則是看中了旅級部隊的軍種簡化,後勤少,反應、行動速度快的優點,這也是海軍陸戰隊的要求。
現在人民軍部隊的一個師總計人數在1.5萬左右,但包括了大量的後勤人員和火力支援兵力,甚致還專門配備了野戰醫院,實際的作戰部隊隻有7000左右,這樣的編製優點在於具有獨立、長時間作戰的能力,而缺點在於部隊的人員臃腫,行動遲緩,反應速度慢,這些特點也在這次遠東戰爭中得到了充份的體現。
不過作為陸軍來,這些缺點是有辦法刻服的,即需要快速出動時,可以讓1-2個團輕裝出發,先期投入作,大部隊再慢慢隨後跟進,但對海軍陸戰隊來,是不可能將一個師分成兩批出動。另外海軍陸戰隊有軍艦、運輸艦隊協同作戰,後勤可以保障,至於火力支援,也是可以依靠艦隊,隻要作戰範圍不超過海岸30公裏就行了,因此旅級的編製將更適合海軍陸戰隊。
當然,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範圍也不能完全局限在海岸30公裏以內,而是應識視實際情況而定,完全有可能深入到內陸作戰,而且即使是在海岸30公裏範圍內的邊際地區作戰,也需要足夠的獨立、長時間作戰的能力,另外還有反登陸、守衛岸基、島嶼的作戰需求,因此師級的編製,也是有必要存的。
在遠東戰爭期間,海軍陸戰隊實際是分為師、團兩級編製,團級的部隊實際就具備了旅級部隊反應、行動速度快的特點,但團級部隊的缺點在於兵力不足,因此隻能夠進行中規模的登陸作戰,畢竟一個旅的編製有兩個團,可以完成較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羅嶽認為海軍陸戰隊的編製應是分師-旅兩級,師級2個;旅級7個,總計兵力約8萬餘人,其中旅級部隊作為登陸作戰的第一批突擊兵力,在登陸成功,並建立了初步的灘頭陣地和簡易登岸設施之後,師級部隊再作為支援部隊隨後上岸。如果敵軍的兵力較強,這時向海岸陣地展開反擊,師級部隊將作為守衛海岸陣地主力,穩固住己占據的區域,為後繼續登陸的陸軍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登陸環境。而如果敵軍的兵力不強,海軍陸戰隊將以師級部隊為主,向陸軍的縱深方向發展。
而在火力支援兵力方麵,現在海軍陸戰隊隻有1個75毫米口徑野戰炮團,這樣的火力顯然是不夠,羅嶽認為在每個師的編製下,將設1個75毫米口徑野戰炮團、1個105毫米口徑野戰炮團,這樣基本可以保證在脫離了軍艦艦炮的火力支援之後,海軍陸戰隊仍有必要的火力支援。
當然,如果這樣的火力仍然不敵對手,那麼這就不是海軍陸戰隊所能解決的對手,畢競海軍陸戰隊不可能再裝備更大口徑的火炮,因此這時海軍陸戰隊就應依托軍艦的火力支援,穩住已占領的陣地,等著陸軍上岸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