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薄姑城邊,範蠡就感覺到了一種敗落的氣息。城門處冷冷清清,全不見平日裏鄉下人挑著擔子、挎著籃子進進出出的熱鬧情形,也沒有了那些遊手好閑、搖頭晃腦的富家公子哥兒。
城裏麵,也沒有了往昔繁榮。隻見一些麵黃肌瘦的人踉蹌行走,雖然仍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可那剝落的雕漆早顯出了樓閣裏麵的淒涼。街道兩旁鋪滿茶亭酒店,卻大多是關門閉窗,人去樓空,灰塵布滿了門框和窗戶。範蠡走了二、三十家的店鋪,總算尋到一個有人家的館子。此刻天已近晌午,那小館子裏,卻零零散散隻有三五個人在吃飯,桌上除了又黑又黴的米飯,連一碟小菜也沒有。範蠡四下裏一看,隻見有一個五十多歲的老者,看模樣像是掌櫃的,倚在櫃台邊,見他進來,連瞅都懶得瞅一下。
範蠡掏出幾個金鑄板,要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麵湯。走了這半天路,他累了,也餓了。片刻,見湯上來,全不顧裏麵的麵片兒稀落可數,“滋溜”一口入肚,他差些便要吐出來。怎麼?這裏麵連一個鹽粒都沒有放?他把老頭喊過來詢問,那老頭卻苦笑道:“別說小小一個店,即便這麼大的一個薄姑城,又有幾家能吃上鹽?外麵不是流傳有‘鹽比金貴’的話嗎?有一個多月了,這裏連鹽末兒都沒有,盛鹽的罐子用水泡涮有十幾遍了。”
範蠡聽了這話心裏一動,他隱約就有了一個念頭。要是發動從沿海到都城的眾人,有組織地把鹽從海邊運到都城裏來,賣給那些貴富人家,再用得來的錢從鄰國購來穀物,不就可以濟賑眾生了嗎?如此形成規模,則齊國之災荒豈非平安度過了嗎?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範蠡邊吃,邊又喚過老頭,向他打聽在薄姑城內,有沒有家資過萬又好客樂施的人物,老頭便把太宰田亮子的府第指給他。
太宰田亮子,是齊國的三家大富之一。範蠡來到田亮子的府邸前,隻見朱紅的大門漆已剝落,卻閉得很緊,裏麵飛簷重疊,門前的兩個石獅,仍舊是一副威武的模樣。
範蠡又往前走,有一個下人上來攔住他問了,竟不管他身世來曆,去報了田亮子,一會兒便聽田亮子請他去見。範蠡見田亮子。此人已近六十,頭發大多落頂,肥麵大耳,待人溫和。範蠡與他見了禮,兩人入席坐好。二人先是一陣人生哲學的高論,其中範蠡的治世之學使田亮子非常佩服,田亮子聽了範蠡的這番話,良久無語,愣了半晌方歎道:
“先生所學,我竟不能領略十之一二。起初,我以太宰之職輔治天下,執掌法紀,憂民生死,如今才知,我非但沒有實績,還輕用了我的身體。今夏齊國大旱,不正是因為我的無知造成的嗎!”
從範蠡的話中,田亮子猜到此人必是一位隱士高賢,便不再多問。
第二天,範蠡即在薄姑城田亮子的府前開設了一個大大的粥場,廣施粥糧。
還在太陽剛剛露臉的時刻,就已經有成百上千人從城內城外聞訊趕來。田亮子府前的一條街上,人頭攢動,水泄不通。範蠡在遠遠的街道一角,眼見前麵的人已經擠成一條長龍,而遠處還有數不清的人跌跌撞撞往這邊而來。施粥的大鍋已增加到四十口,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饑民的需要。一個個衣衫襤褸的男人女人捧了熱氣騰騰的粥湯,“咕咚咕咚”大口吞下,又一邊挪動腳步,一邊仰著脖子,把那粥碗仔細舔了。他們被後麵的人擠出人群,卻又流連不肯離去,在不遠的地方紮成一個堆兒,貪婪地望著幾十口大鍋。那些還沒有領到粥的,即自發排成隊,人們瞪大眼睛握緊拳頭,隨時準備保護他們即將得到的救命食糧。
到下午,一支去海灘販鹽的隊伍便出發了,一共是三百個人。田亮子去別的幾個大戶家聯通,一共調出三百高頭大馬,幾百石穀物,省吃儉用,可供這些人往返食用。另讓薄姑城的大戶出資幾千金,派人去附近的魯、趙、燕等國購來穀糧,散給饑餓的民眾。運鹽隊伍僅七日便到了海邊。那兒,鹽積如山。範蠡命人裝了三十大車的鹽,顧不上歇息,又一路直奔薄姑城。十天後,鹽進了薄姑城。範蠡大獲其利。範蠡便決定在這裏經商。
入秋以後,連著下了有四五場雨,把旱了一個夏天的土地滋潤透了。人們一顆一顆吃著從薄姑城分發來的穀物稻米,一邊在自己荒蕪的土地上種菜,又種些青豆,這是收獲最快的作物。畢竟,這個秋天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寒冬飄雪的天氣馬上就要到來,種穀物顯然已經來不及了,隻好拚命地種菜種瓜,為度過漫長的冬天做準備。
好長時間都沒出氣力的土地,似乎連經幾場雨水的滋潤格外有勁,種上的菜和瓜還有青豆,都瘋了似地生長,不久,瓜熟蒂落,青豆變黃。這個秋天,當楚國、趙國、越國都收獲金黃的作物時,齊國大地上卻無一例外收回綠油油的瓜果蔬菜。有頭腦的商人們紛紛出動,用這些瓜果蔬菜去各個國家賣了,換成沉甸甸的糧食馱回來,冬天便不用愁了。一時間,齊國大批的鮮貨源源不斷地運向鄰近諸國,各個國家的糧食也源源不斷地運進齊國。這時的鹽仍舊分外珍貴。
範蠡也仍舊用了三十匹馬車,從海邊裝了鹽,運向都城薄姑。不少窮人沒錢買鹽,範蠡便送給他們。往返了三四趟,已經是秋去冬來了。他最後一次把鹽販進薄姑城,賣了鹽,在薄姑城外的村莊裏買了幾間房子,五十畝地,繼續經商。西施也親自到薄姑銷售絲織品,了解絲織精品的市場行情。回到海濱後,他們根據在各地掌握的市場信息,把自家生產的各種皮貨,熊掌、熊膽、鹿茸、海鮮、珍珠、絹、紗、綢、緞、食鹽等用車運出去銷售。為了不放空,白花運費,返回時再捎運海濱所需要的工具、金屬等物品。由於他們的山珍海貨、絲織品質量好,價格便宜,所到之處往往供不應求,很快被搶購一空。客商們為了得到邸夷子皮(範蠡)的貨物,總是提前預約,或交定金,或親來海濱運貨。邸夷子皮的貨物已暢銷齊國及其附庸國。
除了販賣山貨、海物、食鹽、絲織品外,範蠡鑒於膠河以東各國的大司農、農正(官名)都不理解平糴的重要性,也做一些糧食生意。即遇到農業豐收之年,糧價跌落時,他則以高於當時市場價的價格大量收購貯存。遇到農業受災之年,他再把收購貯存的糧食,以平價賣給這些膠東小國。這樣做既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奸商、化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也提高了自己的聲譽,並獲得了利潤。
置業奇才——邸夷子皮的美名已傳遍膠東、齊國大地,他的事跡不僅被一些藝人編《邸夷》十篇來歌頌,而且驚動了齊國王庭。田亮子等人向齊王推薦說:“我們以國家之財力,施仁德於百姓,止於臨淄;而邸夷子皮以一家之財力,施仁德於百姓,地域遼闊。”齊王聽說其賢能,派使臣親授相印。這次拜相使範蠡再次麵臨著人生大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