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成身退,中華富商第一人:範蠡1(2 / 3)

到了吳國,勾踐、範蠡被迫幹起了仆役的差事,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其餘時間就被軟禁在石室之中。夫差聽說範蠡是個賢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見勾踐、範蠡時,勸範蠡說:“寡人聽說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賢之士不留絕滅之國為官。現在越王無道,越國將亡,你和越王皆在吳為奴仆,被天下人恥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嗎?”範蠡回答:“我也聽說亡國之臣不敢談政事,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在越國已不忠不信,以至於讓越王敢於違抗大王的號令,與大王用兵動武。現在失敗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保我君臣性命,我願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踐原以為範蠡會順從夫差離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淚,聽了這番話才放下懸起的心。夫差知道範蠡意誌甚堅,不可能強迫他為臣,就說:“你既然不移誌向,我也隻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範蠡說:“大王請便。”於是範蠡、勾踐重回石室,繼續為夫差服役。

這樣過了3年,範蠡一直陪伴著勾踐在吳國受苦,毫無怨言,並不時為勾踐出謀劃策,讓他千方百計取悅於夫差,從而使夫差確信勾踐君臣已徹底臣服,便將他們釋放回越國。

回到越國後,範蠡與文種等大臣輔佐勾踐勵精圖治,下決心複興越國,範蠡主張順應天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使“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藏富於民”。聽了他的建議,勾踐感歎說:“我的國家就是你的國家,你已為我籌劃了一切!”由於君臣親密合作,越國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逐步趕上先進的中原地區的水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範蠡也全力以赴地練軍養士,準備將來征伐吳國,報喪國失地之仇。他從自己的家鄉楚國請來熟練的鑄劍工人和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組織起一支兵鋒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越國變得富強起來,且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時刻準備伐吳。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領精兵北上,到宋國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魯等國諸候會盟,吳國內僅剩老弱之兵。範蠡認為吳國防守薄弱,伐吳時機已到,建議舉兵。勾踐依範蠡之計率越軍伐吳,果然大獲全勝,一舉攻入吳國都城姑蘇。夫差聞訊大驚,急忙趕回吳國,向越國求和。範蠡自度越國此時滅吳力量尚不足,遂許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踐再次率兵伐吳。吳軍由於連年征戰,精銳盡戰死於齊、晉等國,吳國民眾也已疲憊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吳兵,姑蘇也被越兵圍困了3年。吳王夫差躲在姑蘇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像他當年在會稽時赦勾踐一樣赦免他。勾踐心存惻隱,欲同意吳國求和。範蠡進諫說,“難道大王忘了會稽之恥嗎?是誰使我們席不暇暖,寢不安枕,與我們爭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吳國嗎?經過22年的籌劃和艱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麼可以一朝放棄呢?”勾踐覺得範蠡講得有理,但又不願親自回絕吳使。範蠡於是出麵告訴吳使,越不允吳的求和,讓吳使快回去,否則就對他不客氣了。吳使流淚而去,範蠡督師繼續進攻,一直打到吳國王宮前。夫差被迫自殺,吳國從此滅亡。

滅吳之後,勾踐任範蠡為上將軍,命他率越軍過長江、渡淮河北上,與楚、齊、晉等大國較量。越軍“橫行江淮之上”,各諸侯國自忖實力難敵,遂紛紛請和。勾踐乘勝北上,與諸侯會盟於徐州,被推為盟主。在範蠡的謀劃下,勾踐采取了“抑強扶弱”之策,把宋、魯等小國以前被大國奪去的土地歸還原主。範蠡由此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

3辭官隱居,埋名經商

範蠡幫助越國打敗吳國,洗雪了會稽之恥,使越國獲得霸主地位後,受到越國人民和越王勾踐的空前敬仰和厚愛,威名馳揚列國。然而,範蠡卻認為勾踐這個人,隻能與他共患難,而不能與他共安樂。以後他可能會翻臉無情,殺戮功臣。為越國永久計,功成之後,自己必須離開,他決意棄政從商。於是範蠡讓人向越王轉遞了他的《報越王書》,說明原由誌趣,詳列並聲明將軍府的黃金等一切物品、一應財物及原有家臣童仆近百人全部移交充公,不枉取一物,就連自己的家奴也交給了國家,對越國,他兩袖清風而來,兩袖清風而去。就這樣,範蠡在大功告成之後,在盛名之下,在朝野一片讚揚聲中,悄悄攜帶美人西施離開了越國新都——姑蘇城。“乘扁舟浮於江湖”,隱沒於煙波浩渺的太湖、長江之中。既不完全效法他的師祖老子,也不像孔子那樣去處世,而是進入另一種生活。範蠡的這段生涯集中表現了他性格堅毅的一麵。

他先泛舟五湖(即太湖),靜靜地欣賞著祖國的大好河山,讓美麗的自然風光盡量衝走過去的一切,集中精力,仔細認真地思考著未來的去向與打算。經過深思熟慮,他下定決心,更名改姓,經營農商,把用於治國的才能用於治家!然後離開五湖,順江而下,直入浩瀚的大海,再泛舟北上,來到商業發達的齊國。範蠡化名邸夷子皮,旅途考察了大海沿岸的苴邑日照鎮等地市場貿易的商品種類、價格、產地、商道、成交、貨幣流通情況。根據沿途的考察,最後決定在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海濱安家置業。

為了在荒蕪人煙的海濱之地定居下來,範蠡把古代聖賢列入祀典的五項條件——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作為人生貢獻的準則,篳路藍縷,開啟山林,建造家園。他聘請木工、鹽工,又買了一些各具專長的童仆。把奴隸仆從分成若幹生產組織,女奴負責桑麻紡織,由西施統轄。西施原本是苧蘿山中浣紗女,以織絹販賣為業,現在回歸山林,重操舊業,可謂得心應手。男奴負責耕種、漁獵等,由家臣總管統領。他們先後建成了房舍、糧倉,並把草甸開墾成了農田,把山坡開辟成了桑園。還備置了農具、糧種、車馬、舟楫、繅織機具、煮鹽設備,開挖了溝渠,修建了鹽池。人們按照分工協作的方式,分別進行農桑、繅織、釀造、醃漬、海洋捕撈、山林狩獵、海水煮鹽等勞動生產。一個集農、工、漁、商為一體的海濱大家園很快就建立起來了。

家園建好後,範蠡便派人到附近的蓬萊及齊魯以東各地考察年景和商業貿易情況。他自己還親往齊國詳勘商道,每到一處,他都要了解那裏的社會現狀、曆史、地理、風俗、人情、物產、物價、產地及供需量。

平公九年他來到齊國,這一年齊國大旱,三個月滴雨未見,土地崩裂,穀物盡枯。秋天剛到,已是萬物蕭瑟。範蠡就在這時進入齊國的境內,風塵仆仆,直奔齊國的都城薄姑(今山東臨淄)而來。一路上,滿目盡是背了破爛的行囊、伸手乞討的行人,男女都有。到處都是枯萎的樹木,到處都是淒涼的土地,歪斜荒朽的竹籬,日益殘敝的房舍。

走了數日,路上竟不見一個騎馬的達官貴人,也再難看見遊山玩水的富家公子,路旁的屍骨成堆,橫豎不止百數,有男人、女人、老人,也有孩子。能吃的都吃完了,樹皮也早剝光,人們開始吃草根,那草根雖能充饑,卻不消化,吃了草根的人也一樣倒在了溝畔。饑餓慘狀,令人斷腸。範蠡帶兵打仗許多年,死人是見多了,可現在見了齊國的這種慘狀,還是心裏發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