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富貴浮雲(1 / 3)

並不是每一個機會,都是人生的一次機遇。莊子一生多次辭官,因為他認識到這些機會並不適合自己。他清醒地看待自己,冷靜地判斷機會,雖然生活貧困,卻活在富貴所不能到達的逍遙境界,在亂世之中,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那麼莊子的堅持是什麼?為什麼他一生中,會多次辭官不做呢?

實際上,在莊子那樣的時代,隻要有一技之長,不愁沒有飯吃。

有一個“雞鳴狗盜”的故事,有個人到孟嚐君那裏去做食客,孟嚐君問他,你有什麼本事嗎?他說我會學雞叫,那也有飯吃。有人說,我會鑽狗洞、偷東西,那也有飯吃,雞鳴狗盜都有飯吃。還有一個人說,我隻是嗓門大,也有飯吃。因為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一種風氣,叫養士之風。

在那個時代,有很多有權有勢的人,一些大夫、公子,利用自己家裏的財產,養很多食客。隻要他手下,或者隻要這個國家裏麵,擁有的有才能的人多,也就相當於他有很大的智囊團。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它就可以在國際紛爭中占上風。作為一個人來說,他就可以在權力的鬥爭裏麵占上風,他說的話就更有份量,他的腰杆就更硬。

像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這就是戰國有名的四公子。他們之所以有名,就是據說他們每家都養了三千多的食客。如果這個數字大致不錯的話,每家三千多食客加起來就一萬兩千多人。

《戰國策》上麵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叫馮諼的人,“貧乏不能自存”,貧窮得連自己都養不活自己了,怎麼辦?還有一條路,到孟嚐君那去做食客,孟嚐君不會拒絕他的。孟嚐君麵試馮諼的時候,問了馮諼兩個問題:第一、你有什麼才能?馮諼如實回答,我無能。第二個問題,你有什麼愛好?馮諼也說我沒有愛好,無能又無好,孟嚐君怎麼回答的呢?孟嚐君說可以,來吧!也有飯吃。

所以,我們說在莊子這樣的時代,隻要莊子願意,他是有飯吃的,他是有機會的。並且我們可以講,莊子不缺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機會還不用他自己去找,有人主動會把富貴的機會送給他。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麵盛況空前,養士之風大行其道。不少知識分子紛紛投奔諸侯門下,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在當時,知識分子們過著“達則兼濟天下”的體麵生活。而獨獨莊子選擇遠離世俗官場,過著兩袖清風、貧困潦倒的生活。那麼莊子是怎樣看待世俗名利的?

在莊子《秋水》篇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莊子有一天在濮水上釣魚,他在釣魚的時候,機會來了。楚王派了兩位大夫,走到了他身後,請莊子去做官。大夫話說得非常客氣,怎麼說的呢?“願以境內累矣。”什麼意思呢?就是希望把國家的大事交給你,希望用國家的大事來讓你勞累。話說得非常客氣,不是說我請你來做官,我給你富貴,你來不來?這兩位大夫站在莊子的身後,拱著手站著,態度非常恭敬,等待著莊子的回答。可是莊子下麵的表現,真的是令人非常敬佩。“持竿不顧”,他不是在釣魚嗎?他拿著釣魚的杆,眼睛繼續定定地看著前方,看著水麵上的浮子,不回頭,看都不看一眼。然後冷冷地問了兩位大夫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他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個神龜,死去已經三千多年了,現在它的龜殼還在,楚王用一個很精致的盒子把它裝著,用很漂亮的絲綢把它覆蓋著,藏在廟堂之上。我現在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烏龜,它是願意死在楚王的廟堂裏麵,留下這一堆枯骨,而享受尊貴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汙泥濁水中生活呢?

這是一個選擇題,可以很尊貴,但是沒有了生命。可以活著,但是要在汙泥濁水之中,要生活在貧寒的地方,但是,畢竟它活著。這兩位大夫的回答倒也很幹脆,它當然願意選擇活著,拖著尾巴在水田中生活。好了,有了這個前提,莊子下麵就說了一句話,你們走吧,我也要像這隻烏龜一樣,寧願選擇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我也不會到楚王那去。為了得到榮華富貴,而丟掉自己的性命。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莊子·秋水》)

這個故事,實際上說明了莊子為什麼沒有出仕,他覺得做官很危險,追求富貴喪失生命是不值得的。在莊子看來,解決衣食問題固然重要,但是總不能夠把自己犧牲,總不能為此而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奉獻出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