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號太空實驗艙
日本實驗艙“希望”號是日本對國際太空站(ISS)的貢獻,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001年9月製造完成,也是國際太空站上最大的艙組。“希望”號實驗艙是日本首個太空實驗艙,主要研究項目為太空微重力,另外還將關注醫藥、生物、生物技術和通訊等領域。“希望”號實驗艙由艙內實驗室、艙外實驗平台和艙內保管室等部分組成,是日本的載人航天器。由三菱重工業公司名古屋航空航天係統製造廠完成的是艙內實驗室,使用鋁合金製作而成,呈圓桶形,全長11.2米,外徑4.4米,內徑4.2米,重152噸,耗資380億日元。在這座實驗室裏,將安裝實驗設備和空調器等控製裝置以及通信器材、電力供應裝置等,可供4名宇航員進行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等各種科學技術實驗研究活動,艙外安裝有機械臂,能夠通過遙控實施艙外作業。
係留衛星
係留衛星是用係繩或鏈與航天器相連,可以施放和收回的人造地球衛星。它可從近地軌道運行的航天飛機中向上或向下施放出100千米左右的距離。飛行任務完成以後,係留衛星的有效載荷可收回到航天飛機的軌道器裏。係留衛星可重複使用,在研究地球大氣方麵具有獨特的優點:可從運行的航天飛機上向下(朝向地球)放到較低的高度,用以收集全球範圍內某個高度的大氣參數;從航天飛機中向上(遠離地球)施放,進行有關電動力學方麵的研究;進行用於地球資源勘測、地震監測、環境汙染監測等的對地觀測。
係留衛星應用廣泛,在工程上可用於大氣阻力、升力、力矩和氣動加熱方麵的研究,還可以為航天飛機或未來的航天站提供電源以及使用係繩改變衛星的軌道高度。美國和意大利正在合作研製係留衛星,計劃在航天飛機上進行施放、控製和收回等項試驗。
小狗“萊依卡”
前蘇聯在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僅一個月,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這顆衛星重508千克,錐形。與第一顆衛星不同的是這顆衛星上增設了一個密封生物艙,艙內有一位特殊的宇航員。這位宇航員是一隻名叫萊依卡的小狗。科學家們為了使小狗能夠有規律地用餐,還特製了一套自動供食裝置,信號燈每天3次定時亮起來,萊依卡看見燈亮就知道該用餐了。小狗的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傳遞到地麵。為了使艙內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裝置,並使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製,這顆衛星無法回收。萊依卡在衛星生物艙內生活了一個星期,完成了全部實驗任務後,科學家們讓它服毒自殺了。
小衛星
小衛星一般重50~450千克,內裝的是可買到的商店零售電子元件,而非特別昂貴的電子設備。它不僅成本低,而且能很快裝備出來。製造小衛星,一般隻需半年就可發射升空了。小衛星的最大優點是易於發射。如果將火箭在B-52轟作機高速飛行的高空上發射,那麼發射的時間、地點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而且從空中發射,加上機翼給予的升力,意味著它能比類似大小但從地麵發射的火箭,多攜帶30%的負載。小衛星還能進行遙感。現代電子攝像機小巧可靠,足可裝到小衛星上,而且拍出來的照片和氣象衛星拍出的一樣好。適當裝備的小衛星還能夠訊問設置於各地的地震、氣象和海洋傳感器。軍事人員對小衛星更感興趣。大衛星易被作為攻擊目標,如用一組小衛星進行同樣工作,就很難受到毀壞,替代也容易得多。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在小衛星項目上投資了3 500萬美元,意在為軍用大型偵察、導航及通信衛星尋找替代物。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