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成為吳候後,便把目光投向了北方,欲伐袁術而奪其壽春,以作為自己中原攻略的根據地。其子孫策之好友,建威中郎將周瑜勸說道:“今北方諸侯林立,袁紹、曹操俱為一方之雄。今江東雖定,然論實力尚比不過袁、曹,貿然往中原發動戰事實屬不智,不如西向攻打劉表。若能奪取荊州,荊吳之地則可連成一片,加之有長江天險阻隔,不論北方形勢如何變化,主公都能割據一方,並占據不敗之地。屆時若袁、曹相爭,主公還能伺機取漁翁之利。”
對於周瑜的進言,孫堅稱善,並著手攻打荊州的事宜。同樣是去年年末,孫堅留程普、黃蓋等老將駐守江東各地,自己親率大軍,偕孫策、周瑜、周泰、陳武等將攻打江夏。月餘過後,江夏告破,黃祖為孫策所殺。
相繼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宛城以及南方的屏障江夏,劉表所麵臨的局勢可謂惡劣到了極點。
還是在去年,益州牧劉焉過世,其子劉璋繼其位,掌管益州。
馬騰、韓遂穩居涼州,其勢力日益變強,逐漸成為一方之大閥。
去年一年之內可謂紛擾不斷,而進入建安元年後還不足半月,就又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袁紹上表獻帝,請封為鄴公。
話說自從玉璽落入袁紹手中,至今也有數年的時間了。懷有如此珍貴之物,袁紹的野心怎麼能得以抑製?
人的心思,與他身邊的環境及其所擁有之物有著莫大的關聯。曆史上袁術從孫策處獲得了玉璽,他的野心便得到了極大的膨脹,從而做出了稱帝的荒唐舉動。而在這個時空,由於沒有玉璽的誘惑,袁術的野心雖然也是不小,但至今始終沒有生出稱帝的心思。
而袁紹自得到玉璽起,心中就一直有別樣的心思在蠢蠢欲動。隻不過他不似自己的兄弟那般愚蠢無謀、妄自稱帝,他深知自己那種舉動所會導致的嚴重後果。
隻可惜,傳國玉璽的存在就宛如最惡毒的詛咒一般,不斷引誘著袁紹的內心。
不能稱帝的話,那稱王總可以吧。
不過當袁紹對著眾多謀士提出自己想要稱王的想法時,卻遭到了一致的反對。即使是郭圖和田豐這類平時水火不容、意見必定向左的兩方,此刻竟也是統一口徑,堅決反對袁紹稱王。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稱王的下場未必比稱帝好的到哪裏去,高祖的詔言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即使現在漢室衰微到了一定程度,但某些原則和底線還遠沒有到一摧即破的地步。
不過雖然郭圖和田豐都是反對袁紹稱王,但在具體的細則上,兩人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田豐是堅決反對袁紹一切僭越的舉動,而郭圖則是讓袁紹把要求放低一步,不要稱王號,而是先稱公號。
自堯、舜而至夏、周,均設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不過自秦以來,便廢置公之一爵,皇帝一下,大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便是侯。而今郭圖想出的就是這麼一個折中變通的方法,上表朝廷複設公號,同時袁紹自領鄴公。這樣一來,袁紹的地位便在天下眾諸侯之上,可謂榮耀至極,然公爵之位卻又遜於王爵一籌,絕對算不上是違背昔日高祖之詔。
袁紹聞郭圖策,大喜。當即顧不得田豐、沮授等人的苦苦相勸,上表朝廷仿古製複設公之一位,並自請為鄴公。
此表一至許昌,頓時掀起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