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神話、故事、歌謠等作品很多,還有傳統的歌舞和壯戲。壯族人民古代有鑿齒和文身習俗,至今在一些地區的壯族人中依然保留。

壯族是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每到三月初三,四鄉的歌手們都來到魚峰山下對歌。形式多以猜謎、盤問為主。壯族愛好武術,且曆史悠久。壯族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蛇、鳥及祖先等。後又信道教。

壯族早在秦朝時就逐漸發展起來。在曆史上,壯族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動統治者的鬥爭。

[我還想知道]

歌仙劉三姐據說是唐代壯族的名歌手,現在還有“如今廣西歌成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傳頌。

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壯族人民占總數的1/4~1/3左右。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定

位置的是樺樹皮文化嗎?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兩地。鄂溫克族最大的聚居區是鄂溫克族自治旗。該旗地處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有19000多平方公裏的天然牧場,生長著數十種牧草。有8300多平方公裏的森林,森林裏野生動物繁多,有鹿熊、飛龍、天鵝、烏雞等。還出產世界稀有的貴重木材——樟子鬆和聞名中外的白蘑菇。它的地下資源也很豐富。

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樹皮文化占有一定的位置。人們采用樺樹皮為材料製造器物,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麵。樺樹皮夏帽,用來遮陽禦雨;用樺樹皮製作器皿來盛貯食品;用樺樹皮做船、葬具等。

鄂溫克族人民不但勤勞、勇敢、純樸、爽直,而且有誠實的美德。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偷竊,存放物品的地方從不上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恪守長幼有序。唱歌跳舞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鄂溫克人認為隻會打獵、放牧,不會唱歌的人,不算好獵手、好獵人。同其他民族一樣,鄂溫克族有著光榮的鬥爭曆史傳統。

[我還想知道]

在樺樹皮製品上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有以花卉組成花紋,有雲卷紡和雕刻的幾何圖案、繪畫及壓印的動物圖形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敖包會、“米闊勒”節和春節。基保“米闊勒”節,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是慶賀豐收的節日。

維吾爾族的特長是種植瓜果嗎?

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從事農業生產,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其次是玉米和高粱。維吾爾族農民也種植蔬菜。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特別是在種植葡萄方麵。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吐魯番的無核葡萄、哈密瓜等,精河等地的西瓜,阿圖什的無花果等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維吾爾族有發達的手工傳統,尤以冶金、雕玉、紡織、釀酒和皮革加工最為著稱。由於地處“絲綢之路”的商道上,維吾爾族商業曆來就很發達。

維吾爾族被譽為熱情好客的民族,無論是作客還是待客,都有其遵循的禮節。對於作客者,首先要注意衣飾。穿戴整潔地去拜訪他人被看作是對主人極大的尊敬。

維吾爾族人喜愛藝術,並有特殊的藝術才能。主要表現在它的音樂上。而音樂上最富特色的是它的民間樂器。民間樂器種類繁多,做工也很講究。維吾爾人舞姿很優美,頸部動作和旋轉動作是典型動作。

維吾爾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維吾爾族自古以來,就生息、繁衍在我國北部和西北部。在民族生存鬥爭中,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和諧的關係。

[我還想知道]

維吾爾族最常吃的有饢,它是用麵粉做的烤餅,可以存放較長時間,約十天半個月的。

維吾爾人對飲水水源異常講究,禁止人們在水渠、河溝、水池等地洗衣洗澡。

中國的工藝水平隨人類社會的

進步而不斷提高嗎?工藝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由簡到繁,後來發展成美術的專業分類,分為燒製工藝、金屬工藝、雕琢剔刻工藝、鑲嵌工藝等。

中國的燒製工藝非常發達,製作出的瓷器精美無比。五代瓷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係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

明萬曆年間的五彩瓷器,是馳名中外的珍貴名品,代表了這一時期景德鎮瓷業的高超水平,此瓶用鏤雕、彩繪等方法,上下有8層,富麗堂皇,色彩繁多。

明代流行的“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故薄,裏麵雕有龍花,從外麵能看出來,花紋微微呈現青色。

清朝乾隆年間粉彩鏤空轉心瓶的頸、腹可以旋轉,內套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旋轉時可以看到內瓶上不同的畫麵。製作時分件燒製,內外尺寸要求十分吻合,鏤刻彩繪精細,工藝水平高超。

[我還想知道]

我國古代的瓷器為世界各地人民所珍愛,我國被譽為“瓷器之國”。

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而得名。

中國的“四大名繡”因針法和

繡法不同而各具特色嗎?用繃架把畫好底圖的絹綢或棉布繃緊,再用彩色的絲線穿針引線,繡出一幅幅美麗的圖案,這就是刺繡。

我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刺繡用的絲線色彩達幾百種,繡出的圖案層次豐富,就像用彩畫筆畫出的一樣,各地不同的工藝也都積累了上百種針法和繡法。如我國的“四大名繡”,粵繡、蘇繡、蜀繡和湘繡。

粵繡出自廣東。據記載,明代廣州的刺繡藝人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各色絲絨線刺繡,還創造性地將孔雀毛編成絨縷用作繡線,使繡品璀璨奪目。同時,刺繡藝人還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勾勒圖案輪廓。粵繡色彩濃鬱豔麗,對比強烈,圖案飽滿均勻,對稱整齊,裝飾性強。

蘇繡產自蘇州。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文雅、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風格,人們稱讚它有平、齊、細、密、習、順、和、光八大特點。

蜀繡產自四川成都地區。蜀繡針法細密,共有100多種,針腳平齊,繡法多變,繡出的圖案色澤光亮,富有立體感,能表現出明暗、粗細、軟硬、鬆緊、深淺、冷暖的不同層次。

湘繡產自湖南。湘繡具有構圖嚴謹、色彩鮮明的特點。針法有70多種,使用色線有100多種。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藝人們發明了“雙麵異色繡”和“雙麵全異繡”。

[我還想知道]

傳說黃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會人們養蠶、治絲繭作衣服。現在的這種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輝煌,全歸功於婦女。

四大名繡之外還有京繡、魯繡等。

“絲綢之路”就是內地絲綢運往歐洲的道路。

王羲之因癡迷於書法而被後人

尊稱為“書聖”嗎?王羲之是晉代畫家、大書法家。他以鍾繇和張芝為楷模,主要致力於隸書和草書。後又精研其他書法家的體勢,博采眾長,妙用不同筆法推陳出新,把古樸的書體變為妍美流便的今體。

相傳王羲之練書法時,竟將一池清水變成了“墨水”。由此可見他的刻苦了。王羲之一開始練習書法是摹仿別人的,練習得很刻苦,但進步不大。有一天晚上他睡著了,夢中還在不停地寫著,由於沒有別的地方隻能在他妻子的背上寫,這樣就把他妻子弄醒了,妻子生氣地說:“你有你的體,幹嘛非得用我的體!”這一句話卻提醒了王羲之,從此以後,他不再一味去摹仿別人而是自己隨心所欲,獨創一種字體,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並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如《蘭亭序帖》、《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讚》、《十七帖》等。其中,《蘭亭序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漢字行書最早的傑作。

王羲之對書法藝術非常癡迷和下工夫,世人皆知,他本人也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我還想知道]

《蘭亭序帖》是王羲之喝醉酒時寫的,每個字既有力又漂亮,出神入化,他酒醒以後,又重寫過數十本,始終不如原作。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時候和父親學習,後來又向張芝學習,往往一筆貫幾個字,獨辟蹊徑,另創新體,與其父並稱“二亞”。

我國曆史上著名書法家的

字體特點各富神韻嗎?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曆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他們的書法藝術流傳至今,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蔡邕:東漢書法家,工篆書,隸書尤為著稱。曾創“飛白書”,筆畫中絲絲露白,蒼勁有力。

王羲之:東晉傑出書法家,擅長各類形體。草書清雅俊逸,楷書勢巧形密,行書勁健多變。尤其是他的行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歐陽詢:唐初書法家,以楷書最工,獨創“歐體”,結構特點是平正中見險峻,肥瘦適中,骨肉停均。

虞世南:唐初書法家,其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顏真卿:唐代書法家。擅用篆書筆意寫楷書,特點是秀勁腴潤,頓挫分明。其所創“顏體”為後人習之楷模。

懷素: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出名。

柳公權:唐代書法家,工楷書。特點是瘦挺遒勁,頓挫清晰。“柳體”多為初學者攻習之。

黃庭堅:北宋書法家,與蘇軾、蔡襄、米芾並稱為“宋四家”。擅行草書。

趙孟頫:元代書法家兼畫家。尤精楷書、行書。自成一家,世稱“趙體”。

祝允明:明代書法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稱為“吳中四才子”。楷草皆精。

包世臣:清代書法家。著有書法理論名著《藝舟雙楫》。

[我還想知道]

書法有以下種:楷書、草書、篆書、隸書、行書。

練書法的用具有筆、墨、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