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地區有極豐富的自然資源。農作物品種多樣,產品極為豐富。彝族地區森林分布廣泛,樹種、野生動物、藥材繁多。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等。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多蓄發椎髻於頭頂,稱為“卓爾”,視為神聖,任何人不得隨便觸摸。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婦女包繡花頭帕。在彝族人民觀念中,牛羊是最有價值的東西,但恥於經商。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祖先崇拜是為父母輩安靈送靈而祈求死者靈魂庇護後世。

彝族由於方言和地區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現“彝”是統稱。彝語屬漢藏語係,有6種方言。在公元前2世紀,彝族的先民在滇池和四川西昌東南,這時是使用石器的原始社會。自8世紀左右出現奴隸主集團後,直至解放前,很多地區還保持著奴隸製度。解放後,彝族地區實現了社會改革。

[我還想知道]

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實踐中,最早創製出手榴彈的前身胡蘆飛雷,比西方手榴彈的出現早半個世紀。

以醫治創傷,具有止血消炎特效而馳名中外的雲南典煥章白藥,就是根據彝族民間祖傳秘方配製而成。

苗族因地理環境不同而分為

土山型和石山型地區嗎?苗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50%以上,生活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地。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製的小家庭,一般幾家或十幾家形成村寨,但主要是和其他民族雜居。苗族居住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其地理環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

苗族語言使用苗語,但多通用漢語。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婦女長於刺繡、蠟染、剪紙。土山型地區的苗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而石山型地區以玉米為主食。老少愛飲酒,每當勞累歸來,要喝上幾口,以恢複疲勞,感到快慰。待客無酒,以為失禮。苗族人民飲食一般沒什麼禁忌和限製,講究實惠。

苗族女裝極為絢麗多樣,用料、顏色、繡花、款式千姿百態,多達130餘種。他們能歌善舞,蘆笙舞流傳於苗家地區,苗歌通俗易懂,常講述苗族的曆史。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使用西部方言的、有信仰基督教的。

苗族地區大約在東漢末年(公元3世紀)正處於原始社會時期,從魏晉到隋唐,和漢族接觸後,已開始階級分化,並向封建製度過渡。宋元時期,大部分苗族地區已形成封建領土經濟,從明朝起開始向封建地主經濟過渡,大約在清朝乾嘉年間,才基本消滅了領主製。解放後,同其他民族聯合建立了自治州、縣。

[我還想知道]

苗族人民相傳蚩尤是自己的祖先,遠古就在黃河邊生息。

據研究,屈原為苗族人,現代多產作家沈從文也是苗族人。

湘西苗族婦女纏的頭帕最長達3丈餘,包裹方式如圓桶形、人字形、粽子形、層台形等。

朝鮮族因喜歡穿白色服裝而又

被稱為“白衣同胞”嗎?朝鮮族喜穿素白色服裝,因此過去習慣上稱“白衣同胞”。朝鮮族服裝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飲食可分為家常便飯和特別飲食。便飯包括米飯、湯、菜等。特別飲食有打糕、糧果、冷麵等。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是朝鮮飲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冬季必備的佐餐食品。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等特點。

朝鮮族是我國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他們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傳統。朝鮮語是在15世紀創造的。朝鮮族主要居住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這些地區山川靈秀、物產豐美,是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朝鮮族是從17世紀末陸續從朝鮮遷來的。朝鮮族的生活豐富多采,婦女們喜歡壓跳板和蕩秋千,男子喜歡足球和摔跤。歡快的歌舞,動聽的古老的伽揶琴和筒筲,更是男女老幼的主要愛好。

[我還想知道]

朝鮮婦女用頭頂水。她們還跳一種舞蹈,叫頂水舞。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就學”的好傳統。1949年4月,在延吉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

滿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

交通工具是扒犁嗎?滿族是我國東北的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滿族在16世紀至19世紀末,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滿族在我國統一事業中、在現代革命史中,為我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滿族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各地,以遼寧最多。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一通古斯語族。17世紀大量滿人入關後,主要說漢語。滿族人主食是小米,更喜歡吃黏食,春做豆麵餑餑,夏做蘇子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滿族人善於養豬,喜食白片肉、血腸和豬肉、酸菜下粉條。每逢喜慶宴會,有八大碗的滿洲席。滿族男女都吸煙、飲酒。滿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騎馬、坐車和乘船,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冬天使用的扒犁。

清朝的曆代皇帝都是滿族血統,他們非常注重學習。康熙皇帝學而不厭,對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極感興趣,命傳教士翻譯數學和天文學等方麵書籍,作為學習的教材。從順治皇帝開始,重用儒臣,推崇理學。清代皇帝都好書畫,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的書法,至今為書法家稱道。

曆史上的滿族精於騎射,男人束辮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的直統旗袍。滿族重視禮節,曾信仰薩滿教。

[我還想知道]

滿族人文人輩出。有詞人納蘭性德、小說家曹雪芹、人民藝術家老舍。

滿族的點心,種類繁多。為人們所喜食的是薩其瑪,至今各地都有銷售,滿族婦女的旗袍更是廣為我國婦女喜愛。

塔吉克族的衣、食、住都有

適應高山地區的特色嗎?塔吉克族生活在位於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自治縣。塔吉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塔吉克的語言屬伊朗語族。長期以來,塔吉克人利用帕米爾的牧草豐茂、水源充沛的自然條件,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塔吉克族的衣、食、住都有適應高山地區的特色。他們以牧養綿羊、山羊、犛牛、黃牛、馬、驢和駱駝為主,同時種植青稞、春小麥、豌豆等。塔吉克族成年男子一般頭戴黑絨麵圓形高紙帽,上繡花紡,用黑羊羔皮做裏,平時翻出一圈毛邊,寒冷時拉下。婦女頭戴繡花棉帽,帽後有一布簾,緊遮後腦和雙耳。

在飲食方麵,塔吉克族通常以奶類、肉類和麵食為主,很少吃蔬菜,不食豬、狗、驢、馬肉,以及未經宰殺而死亡的任何動物。塔吉克族住宅一般是同色的土木結構的較低矮的平頂屋。他們非常注重禮節,有古老的傳說,喜歡鷹。牧民們能歌善舞,樂器有鷹骨做的短笛“那藝”、手鼓、六弦琴。在節日中喜歡“刁羊”和馬球遊戲。

[我還想知道]

塔吉克民族民風淳樸、敦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族和睦。

塔吉克禮節質樸親切。男子相見,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婦女相見,長輩吻幼輩的眼和前額,幼輩吻長輩的手心,平輩互吻麵額和嘴唇。男女同輩相見,一般互握手或女方吻男方手心。

蒙古族的房屋是極富特色

的蒙古包嗎?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麵大群放牧牲畜。過去是逐水草而居,現在發展到定居輪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種植春小麥、蓧麥、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時飼養畜群。培養優良種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貢獻。牧區的傳統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種奶製品。

傳統的民族服裝是蒙古袍。人們居住的地方是極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幹細杆編製的網狀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以及圓頂天窗組成,外部蓋上羊毛氈,裏麵地上鋪氈子和地毯,側麵開有長方形小門。蒙古包在大風雪中阻力小,包頂不積雨,不存水,易於拆折搬遷。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時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誠直率,尊敬長者及上司,注重禮節。蒙古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年。年節有大小之分,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農曆正月初一,形式和漢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積用作道路或境界標誌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文學、醫學上也有不少建樹。

[我還想知道]

蒙古牧區的男女老幼都善於騎射。草原上每年都會舉行以群眾體育競技為主的盛會,傳統的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蒙古族著名史詩《江格爾》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王馬訥斯》一起被譽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

壯族的壯錦因技藝精湛而

與蜀錦齊名嗎?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貴州、廣東等地。壯族曾用過一種“土俗字”,1955年創製了拚音字母,但主要還是使用漢文。壯族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壯族人主要從事農業。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悠久。花山崖壁畫,長達百餘米,高40餘米,有1300個人像,已有2000年的曆史。銅鼓,曆史也在2000年以上,現出土和收藏的共有500麵以上。與蜀錦齊名的壯錦是壯族婦女獨創的著名工藝品。是用五光十色的絲絨為緯,厚色細紗為經,精工織製成的。織工細膩,質地厚重耐用。現在的壯錦遠銷美國、法國、日本和非洲東南亞各國,為祖國壯族人民贏得了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