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防力量大為削弱。天啟四年(1624),荷蘭東印度公司趁機侵占了台灣,並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征收重稅,任意殺害當地居民。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鄭成功拒不投降,他率部隊一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但負多勝少。為了建立穩固的抗清基地,鄭成功決定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

正在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譯何斌從台灣來廈門投奔鄭成功。他對鄭成功說:“台灣耕地麵積大,土地也很肥沃,如果能好好耕種的話,產出的糧食足夠軍隊食用。此外,台灣還盛產硫磺,可以製造火藥。這片土地四麵環海,海上交通非常方便,可以從國外運進許多重要的戰略物資。如果能夠收複台灣,就等於有了一塊穩固的後方根據地,你再同其他政權相抗衡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何斌還把台灣水道及要塞設防情況繪成地圖,獻給鄭成功,表示願意充當向導。

鄭成功聽後大為高興,更加堅定了收複台灣的決心。

此後,鄭成功積極進行收複台灣的準備工作。他挑選了兩萬五千人作為主力部隊,又根據敵情和地形,確定了先攻克澎湖,再收複台灣的戰略方針。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名將士,乘四百多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向東南挺進。很快,船隊即抵達澎湖。在澎湖,鄭軍遇到了大風浪。

“主帥,我等認為目前迎著風浪進軍風險很大,不如等風浪平息以後再出發吧。”一位將領對鄭成功說道。

鄭成功搖搖頭,說:“戰機稍縱即逝,不能拖延。”

於是,艦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

鄭軍抵達了鹿耳門港外。鹿耳門航道狹窄而且水淺,平時隻能通過小船,大船隻有在漲潮時才能通過,所以荷蘭軍隊沒有在此設防。但此時正值海潮大漲,鄭軍趁機出其不意地通過鹿耳門,在台灣順利登陸。

得知鄭軍登陸的消息,台灣人民爭先恐後前來迎接。在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下,鄭軍很快站穩了腳跟,士氣高漲。

鄭成功立即通令荷蘭侵略軍投降。荷蘭殖民者為了拖延時間,表示願意獻出十萬兩銀子以及其他物資,請求鄭成功退兵。麵對這種卑鄙的收買引誘,鄭成功嚴辭拒絕說:“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以前你們還可以暫時居住。現在不允許了,你們就必須退出去。”

荷蘭殖民者見和談陰謀破產,又妄圖趁鄭軍立足未穩時,進行反擊。在海上,荷蘭軍以四艘艦船阻擊鄭軍,鄭成功用六十艘戰船把荷艦包圍起來,雙方展開激烈炮戰。鄭軍戰艦裝備雖不如荷軍,但水兵們英勇頑強,最終荷蘭軍狼狽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