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什麼是自強自立呢,如果你已經認識到,那麼怎樣才能邁出這關鍵的一步呢?
①自強的心態,是一種尊重自己,珍視自己的心態。同時,也是一種堅定的意誌和堅強的決心,“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落第秀才蒲鬆齡以曆史上自強者的事跡自勉,終於使自己成為一位名留青史的自強者。
②自強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舊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就會出現;一個困難克服了,另一個困難就會到來。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生命不息,自強不止。麵對富裕的生活,我們更不能拋棄這種進取的精神。現代社會心浮氣躁,抵製各種誘惑的確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
③要有遠大的目標,不能投機取巧、急功近利,麵對紛繁的社會要學會平衡自己的心態,紮實進取,如果你的知識、人格魅力積累不夠,你終將會被這個社會淘汰。
④不要沉溺於自己的優勢中,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賦,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環境,而在於是否具有堅定的意誌、堅強的決心和明確的目標。理想是自強者的力量之源。
如果不選擇出走,不選擇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和成功的話,終其一生也品嚐不到苦盡甘來的甜美。所以,從現在開始起就掙脫讓你“安樂死”的溫床吧,給自己壓力,讓自己享受重生之喜悅!
小事不必爭得太明白
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
——民間名言
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遇事就爭個明白,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讓它過去算了,為此斤斤計較、爭論不休反而會損害自己在眾人眼中的形象。
寺廟中的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誰。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方丈評理,方丈在靜心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說得對!”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揚。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跑來找方丈評理,方丈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說得對!”待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方丈身旁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方丈問道:“方丈,您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位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時的教導嗎?”方丈聽完之後,不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微笑著對他說:“你說得對!”第三位小和尚此時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謝方丈的教誨。
以每一個人的立場來看,他們都是對的。隻不過因為每一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法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去考慮別人的想法,所以沒有辦法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為他人著想,衝突與爭執因此也就在所難免了。如果能夠以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說得對”來先為別人考慮,那麼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爭執就可以避免了,做人也一定會更輕鬆。
因此,凡事都要爭個是非的做法並不可取,有時還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或危害。如當你被別人誤會或受到別人指責時,如果你偏要反複解釋或還擊,結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鬧越大。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不妨把心胸放寬一些,沒有必要去理會。
比如對於上班族來說,雖然人和人相處總會有摩擦,但是切記要理性處理,不要非得爭個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贏了,大家也會對你另眼相看,覺得你是個不給朋友留餘地,不尊重他人麵子的人,於是你會失去真正的朋友。
2002年3月,一位旅遊者在意大利的卡塔尼山發現一塊墓碑,碑文記述了一個名叫布魯克的人是怎樣被老虎吃掉的事件。由於卡塔尼山就在柏拉圖遊曆和講學的城邦——敘拉古郊外,很多考古學家認為,這塊墓碑可能是柏拉圖和他的學生們為布魯克立的。
碑文記述的故事是這樣的:布魯克從雅典去敘拉古遊學,經過卡塔尼山時,發現了一隻老虎。進城後,他說,卡塔尼山上有一隻老虎。城裏沒有人相信他,因為在卡塔尼山從來就沒人見過老虎。
布魯克堅持說見到了老虎,並且是一隻非常凶猛的虎。可是無論他怎麼說,就是沒人相信他。最後布魯克隻好說,那我帶你們去看,如果見到了真正的虎,你們總該相信了吧?
於是,柏拉圖的幾個學生跟他上了山,但是轉遍山上的每一個角落,卻連老虎的一根毛都沒有發現。布魯克對天發誓,說他確實在這棵樹下見到了一隻老虎。跟去的人就說,你的眼睛肯定被魔鬼蒙住了,你還是不要說見到老虎了,不然城邦裏的人會說,敘拉古來了一個撒謊的人。
布魯克很生氣地回答:我怎麼會是一個撒謊的人呢?我真的見到了一隻老虎。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布魯克為了證明自己的誠實,逢人便說他沒有撒謊,他確實見到了老虎。可是說到最後,人們不僅見了他就躲,而且背後都叫他瘋子。布魯克來敘拉古遊學,本來是想成為一位有學問的人,現在卻被認為是一個瘋子和撒謊者,這實在讓他不能忍受。為了證明自己確實見到了老虎,在到達敘拉古的第十天,布魯克買了一枝獵槍來到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隻老虎,並把那隻老虎打死,帶回敘拉古,讓全城的人看看,他並沒有說謊。
可是這一去,他就再也沒有回來。三天後,人們在山中發現一堆破碎的衣服和布魯克的一隻腳。經城邦法官驗證,他是被一隻重量至少在五百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布魯克在這座山上確實見到過一隻老虎,他真的沒有撒謊。布魯克在這場爭論中取得了勝利,不過代價卻是他寶貴的生命。
急於證明自己清白而為一些小事一爭到底的人是愚蠢的,這樣做隻會白白地損害自己的形象,惹人恥笑。如果你能更大度一點,對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笑置之,那麼你一定會贏得更多人的尊敬。
放棄凡事爭個明白的傻念頭吧,真正的智者從不會為小事斤斤計較,他們總是堅持走自己的路,不管別人怎樣評說,而時間最後總會證明他們是正確的。
超越褊狹心理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對那種不能容忍、脾性褊狹的心理,最好的修正方法是增加智慧和豐富生活經驗。擁有良好的修養往往使你擺脫那些無謂的糾纏。那些不能容人、脾性褊狹的人很容易卷入到這些無謂的糾纏中。那些具有寬厚性格的人其性格的寬厚程度與其實際智慧成正比,他們總是能考慮別人的缺點和不利條件而原諒他們——考慮別人在性格形成過程中環境因素的控製力量,考慮別人不能抵製誘惑而犯錯的情形。
如果我們不能原諒和容忍別人,不能寬厚待人,人們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
在南美的一個小村裏,那兒的大脖子病(甲狀腺腫)非常普遍,以致該村的人以為沒有這種病的人就是畸形人或醜八怪。一天,一群英國人經過那兒,村莊裏的許多人都嘲笑他們,並狂呼亂叫:“看,看這些人他們沒有大脖子(病)!”
大學問家法拉第曾和他的朋友廷德爾教授在信中交流他的心得體會,下麵便是他令人欽佩的建議,這些建議充滿了智慧,也是他豐富人生經驗的總結。法拉第說:“請允許我這位老人,這時,我應該說從人生經曆中獲益匪淺,談談我的心靈感悟。年輕時,我發現我經常誤會了別人的意思,很多時候,人們所表達的意思並非我想的那種意思。而且,更重要的是,通常對那種話中帶刺的話裝聾作啞要比尋根究底好,相反,對那種親切友好的話語仔細品味要比權當耳邊風要好。真相終歸會大白於天下。那些反對派,如果他們本身錯誤的話,用克製答複他們遠比以勢壓人更容易使他們信服。我想要說的是,對黨派偏見視而不見更好,對好心好意則應該目光敏銳。一個人如果努力與人和睦相處,那他一生中就會獲得更多的幸福。你肯定不能想象出,我遭人反對時,我私下也經常惱怒不已,因為我不能正確地思考,因為我總是目空一切;但是,我總是努力的,我也希望能成功地克製自己與別人針尖對麥芒地針鋒相對,我也知道我從未為此受到過什麼損失。”
日本戰國時代,上山千信和武田信玄是死對頭,他們在川島會戰之後,又打了好幾次激烈的仗。有一天,一向供應食鹽給信玄的今川氏和北條氏兩個部落,都和信玄起了衝突,因此中止了食鹽的供應。而信玄的屬地申州和信州又都是離海很遠的內陸,不生產食鹽,因此使這兩州的人民都陷入了無鹽的困境。
千信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寫信給信玄說:“現在今川氏和北條氏都中止了食鹽的供應,使你陷入困境,我不願趁火打劫,因為那是武將最卑鄙的做法。我還是希望在戰場上和你分個勝敗,所以食鹽的問題,我來幫你解決。”而千信也果然遵守諾言,請人運送大批的食鹽到申州和信州,替信玄解決了問題。所以信玄以及兩州的人民都很感激千信。
千信是當時最剽悍善戰的武將,每次戰爭都可以說是驚天動地,並且他又非常講義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千信實在是一位具有深厚同情心的人。也正因他的武功高強,為人光明磊落,重義氣而富同情心,所以很受到後人的敬仰。
常人的心理都會為敵人陷入困境而幸災樂禍,同時也會覺得,可利用這種難得的機會打敗敵人。可是千信並不這麼想,雖然他和信玄是死對頭,又不斷交戰,但目的隻是為了爭個高低,而不是要陷百姓於困境。所以千信認為,雖然兩國正在戰爭之中,但麵對敵人因為沒有食鹽而陷入困境時,理應先設法拯救,至於爭奪勝負,那是戰場上的事。千信有這種氣度,正是他偉大的地方。
在這世界上,競爭是免不了的,對立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過於褊狹的心理會讓我們自動與快樂為仇。
別用淡漠來耍“酷”
希望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
——紀伯倫
酷,如今成為一種時尚,甚至令“漂亮”、“風流”之類黯然失色。酷是什麼,至少從表麵上是一種淡漠、冷酷,對任何人和事的不屑一顧。
酷對於一個迫切需要熱忱的世界來說這多麼可怕,對於一個期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多麼愚蠢的選擇。
戰國時代的政治家蘇秦是平民出身,但是卻有偉大的抱負和理想。在那個時代,諸侯兼並,出現了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國家,其中以盤踞在西方的秦國最強,不斷攻擊東方各國,大有一統天下之勢。所以蘇秦開始遊說六國,希望六國的國君采用他的學說,聯合抵抗西方的秦國,起初諸侯對他的主張並沒有多大興趣,但他毫不氣餒,仍不屈不撓地四處遊說,最後,他的熱忱終於感動了燕國的國君,任命他當宰相,並以此為基礎,提倡“合縱”政策,使六國國君都先後采納了他的意見,由他一個人兼任六國的宰相。
秦國的勢力很強大,但在蘇秦主持“合縱”的15年中,也被逼得無法動彈,可見蘇秦的策略有其成功的一麵。
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各國求才的風氣很盛,所以有才學的誌士,隻要肯去遊說諸侯,大部分都能得到重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個佩帶六國印信,而能號令天下的蘇秦。蘇秦的成就,除了他的周詳計劃和高度的說服力以外,主要的就是他對政治的一股狂熱。那時候交通不便,想到各國去遊說,確實很不容易。他單為了想見燕君一麵,就苦思籌劃了一年多,還沒有十足成功的把握。這情形如果換了一個意誌不堅定的人,可能會因為失望而作罷。可是蘇秦卻懷著無比的熱忱及持之以恒的決心,全力以赴。
其實,不論做什麼事,一定要有決心和熱忱才能辦成,如果是存著試試看的心理,往往不容易成功,因為當事人會由於缺少精神壓力而激不起潛能。如果能堅持著熱忱,就能發揮個人的潛力與智慧,而把事情圓滿解決。
工作中的淡漠尤其不可救藥,而隻有它的反麵——熱忱才能助你成功。下麵是伍德魯夫和他的可口可樂的故事:
伍德魯夫天性熱情外向,可稱是推銷的奇才。
“要讓全世界都喝可口可樂”——這就是他的目標。當時國內市場日趨飽和,開辟國際市場勢在必行。他上台後,立刻增設了“國際開發部”,立誌要把可口可樂推向世界。
然而,把這樣一種略帶藥味的飲料推到國際市場,要使全世界飲食習慣各異的人都能接受它,談何容易!
阻力首先來自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那些保守的元老們,老董事杜吉爾怒氣衝衝地責問道:“我知道你上任後想顯示一番,但你不能用全體人員的利益去孤注一擲。”
伍德魯夫爭辯說:“美國的食品能在國外銷售,這麼好的飲料為什麼就不能在國外銷售呢?”
杜吉爾也振振有詞:“食品與飲料完全是兩回事。不管什麼人,對食品主要考慮的是營養成分,隻要有營養,他們是願意讓自己的口味遷就食品的。而飲料隻是消暑解渴,喝不喝都行,外國人怎麼會放棄自己的傳統和習慣去遷就我們的飲料呢?”
“你說得很有道理,但不管是哪國人都會有好奇心的習慣,這一點請不要忘記。”
杜吉爾答道:“好奇心並不是習慣,好奇心難以持久,一旦不能從好奇心轉變為習慣,那麼在國外的推銷就會失敗,現在國內市場看好,我們犯不著到國外去冒險。”
這是一場開創派與保守派的爭論。爭論後伍德魯夫陷入了沉思。在他的腦海中不斷浮起在舊金山的唐人街上,許多中國人津津有味地喝著可口可樂的情景。中國夠“遙遠”的了,那裏的人也應該和美國人口味不同,卻為什麼可以接受可口可樂呢?這一點,再次點燃了他的夢想。
他相信開發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一樣,隻要推銷方式得當,手段得法,國際市場就一定能夠打開。
1941年,爆發了珍珠港事件,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使可口可樂陷入困境,國內市場不景氣,向國外開發也一籌莫展。
內外交困使曆來精明的伍德魯夫倍感憂慮,難道父親一手創建的基業要敗在我的手上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伍德魯夫發愁時,老同學班塞出現了。
班塞在麥克阿瑟手下任上校參謀,這次臨時回國,特意給老同學打來電話。
伍德魯夫說:“難得你還想著我啊?”
“我不是想你,我是天天在想著你的可口可樂!”班塞豪爽地笑著說,“好長時間沒喝上你那深紅色的‘頭疼藥’了,在菲律賓熱得要命的叢林中,真想喝啊!一下飛機,我就先喝了兩大瓶,可惜我不是駱駝,不然真想灌上一肚子帶回去慢慢消化。”
機會來了!敏感的伍德魯夫從班塞的話中得到了靈感:“如果前線的將士都能喝到可口可樂,不就像是做活廣告嗎?那麼當地的人也會紛紛購買,市場不就打開了嗎?”的確,戰爭不僅會帶動軍火工業,而且也會刺激其他行業的生產,刺激疲軟的市場。
伍德魯夫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
他開始了他的宣傳攻勢,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吹可口可樂可以“鼓舞士氣”,可以“調節前線將士的艱苦生活”。
但五角大樓的官員卻連連搖頭,隻給了他“研究一下”的答複。
回到公司之後,伍德魯夫發現形勢已迫在眉睫,他決定展開一場宣傳攻勢,促使國際部的官員改變主意。為了一舉成功,伍德魯夫親自指導宣傳提綱的撰寫,他說:“一定要把可口可樂與前方將士的戰地生活緊緊地聯係起來,還要寫清飲料對戰鬥的影響,可口可樂對前線將士的重要不亞於槍彈,公司的成敗在此一舉,各位要用盡全力,使之一舉成功。”
畫冊最終定名為《完成最艱苦的戰鬥任務與休息的重要性》,並用新版印刷,畫冊圖文並茂,生動感人。小冊子極力宣傳,在緊張的戰鬥中盡可能調劑戰士的生活,當一個戰士在完成任務、精疲力竭、口幹舌燥時,喝上一瓶清涼的可口可樂,該是何等的愜意嗬……
毋庸置疑,伍德魯夫這一天才的熱忱宣傳,使國會議員、軍人家屬和整個五角大樓為之傾倒。國防部不僅同意把可口可樂列入軍需品,還支持在軍隊駐地辦飲料工廠。
五角大樓的有力支持,使可口可樂公司受益匪淺,不到3年時間,公司共在海外發展了64家加工廠,銷量達到了50億瓶。在這一時期,可口可樂公司成功地開辟了國際市場,還為戰後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從伍德魯夫的成功中可以看到,他在經營中極好發揮了他天性中的優勢,他熱忱、樂觀、豁達,幹起事來勢如破竹,他的經營才華主要表現在他的對外交際上,特別是宣傳上,熱忱有度,行動上恰到好處。
淡漠是一種十分有害的病毒,一旦受其侵害,一個人便會整個兒地喪失活力——工作、愛人、朋友、娛樂一切不再能給你帶來快樂。同時,還會把它傳染給接觸到的每一個人。也許僅僅外表上的扮酷並沒有什麼危害,但千萬別讓淡漠迷住你的內心。
依賴久了會變成無賴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歌德
人們都明白“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其中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求己”而“不求人”並不容易。
有的人一生中的很多注意力都會放在“求人”上,那麼“求人”好不好呢?當然,有時候好像挺不錯的,尤其是當你的“要求”被滿足的時候。但是,大多數的時候,“求人”讓你感覺到自己比人家矮半截,以至於當你的“要求”被拒絕的時候,你會變得憤怒、失望、沮喪、挫折,甚至覺得備受屈辱。
如果你覺得工作出色,便向老板提出加薪,可老板卻拒絕了,你是不是會憤怒,會失望甚至會痛苦呢?你努力了半天懇求客戶給你的一筆生意,結果客戶拒絕了,你是不是心情十分低落,就好像是一隻鬥敗的公雞?你要求一個人愛你,但他卻表現出一副漠視你的態度,仿佛根本無視於你的存在,是不是令你傷心欲絕?
每當“求人”時,你自己也許沒有意識到,此時你已經產生了一種“依賴別人而活”的心理。你覺得你的生活滿足與否,是由於別人的關係。也可以說,你把你自己交給了別人,讓別人來操縱你。
“求人”,你必須討好別人,迎合別人,希望換取別人的施舍,這樣做就失去了尊嚴,故而你便扭曲自己,掩蓋了本來的麵目,這反而會使你脫離了自我,距離真實純真的自己愈來愈遠。更可怕的是,當你真的缺少了別人的幫助便不能活時,你就會成為死乞白賴地要去依賴別人的無賴!
想要活得有尊嚴,就要學習“不求人”,並且反過頭來“求自己”。怎麼“求自己”呢?很簡單,就從“愛自己”開始做起。
生活中確實有很多時候,從表麵上看你好像處於不得不“挨打”的局麵,“我真是厭惡我的工作到了極點,但是,為了養家糊口,我隻好忍氣吞聲繼續做下去……”“老板不給我升官,實在太可惡了,我為公司付出那麼多,得到的卻是別人的一半,實在太不公平了!”
問題是,不管是你的工作、你的老板、你的伴侶、你的客戶,甚至你的生活,都是你自己決定“選”的,是你自己當初所“愛”的,他們沒有什麼不對勁,不是他們讓你失望,而是你對自己的“選擇”失望。如果你自始至終忠於自己的選擇,愛自己的選擇,你就能包容、體諒,並且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更不會去苛求什麼。
“求己”的人,通常會很誠實地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可以為自己負責”、“如果我對現狀不滿意,接下來,我還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求己”的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自憐自艾,嗟歎自己“為什麼那麼倒黴”。
如果你花掉太多的時間在“求人”上,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即便你能得到所“求”,你還是一直會缺少安全感,因為你不知道哪天它會消失。縱然你苦苦“求”了一輩子,最後很可能還是徒勞無獲。所以,不要管別人了,還是回頭“求自己”吧!
在情感的路上,不論是已婚還是未婚的男女,很多人總是不自覺地把期望放在另一半身上,希望對方多在意自己一點,多愛自己一點,如果對方做不到,就會產生怨恨與摩擦。
現在身為一家雜誌社主編的勞倫承認自己曾經也如此,總是覺得配偶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在外人眼裏這是個“幸福的組合”、標準的“模範夫妻”,但勞倫卻愈來愈不滿意自己的伴侶,她一直渴望有一個深厚感情的婚姻,彼此更貼近對方,然而她感覺自己始終得不到,因而情緒受到很大的煎熬。
34歲那年,是勞倫很大的一個人生轉折點,她斷然放棄了婚姻,恢複單身。不過,她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比較快樂,依舊感到沮喪、挫折,她知道自己出了問題,便開始反省自己:“我到底有什麼不對勁?”
勞倫認識到,自己在感情上不順遂,是因為對別人一直有很大的“期待”,總是認為別人“應該”如何對待她,而當對方不是那樣的時候,她就覺得失落,失望,甚至絕望,更有時會變得歇斯底裏。這時候的女人在男人眼裏也就成了不講任何道理的“無賴”——雖然難聽,卻是事實。
她發現在累積愈來愈多絕望之後,她開始逃避,並且拚命為自己編織謊言:“你看,果然不出所料,他們都遺棄你,你就是得不到你要的,你就是不可能被愛!”
勞倫費了很大的工夫才終於弄懂,原來,自己一直在“求”人,而且,她以為那些東西遲早會“求”到,總有一天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其實,她是大錯特錯。
她決定開始練習“不求”人,並且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我能不能多愛自己一點?多給自己一點?”她悟出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畢竟,我的生命不應該是寄托在別人身上,而是應該靠自己獨立完成。”
走過了這一段漫長的曆程之後,勞倫對自己認識得更清楚,處理感情也變得更成熟。目前,她有一個很要好的男友,兩人維持穩定的關係,互相關懷接納,同時也尊重彼此是獨立的個體,不把不當的期待加諸在對方身上。
現在,你若問勞倫,“不求”人的滋味如何?她會很肯定地回答你:“沒有負擔,而且,自己變得更快樂!”
不再依賴便不再有負擔,這就是放棄依賴之心的最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