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以“有度”的心態看錢以智慧的狀態賺錢(3 / 3)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人的消費意識和消費品味也趨於從大眾化走向個性化。以自己獨具個性的產品適合消費者的個性消費,這已是擺在新世紀經商者麵前回避不了的課題。所謂個性產品,就是要為自己的產品製造“人無我有”的營銷氛圍。

在“人無我有”的意識上,再往下引申,那就是為賺錢敢於為他人不為,做他人不做。

現在的商戰,就是快魚吃慢魚,隻要你想得比別人早,動作比別人快,你就能夠獲得成功!

機會處處都在,隻是有些人不敢去想,有些人不敢去做。因此,有的人去想了,也去做了,所以他們成功了。2002年韓日世界杯開戰前,當韓國商人指望賺中國球迷的錢時,有一個中國球迷卻異想天開,要賺韓元。2002年6月底,他攜女友從韓國看球歸來時,果真帶回1億多韓元,約合人民幣100餘萬元。看“世界杯”,竟然讓他成了百萬富翁!

這個不同尋常的小夥子名叫蔣超。

剛滿30歲的蔣超是湖南長沙一家電腦公司的銷售員。蔣超想,世界杯召開之際,一定有很多商機,但是走許多人想到的發財之路,很難發財,一定要賺別人想不到的錢。

蔣超和女友隨旅行團來到了韓國。有心賺韓元的蔣超,果斷決定不同女友一起去西歸浦看中國隊的比賽,而是選擇了前往韓國隊首場比賽的地點——釜山。

蔣超獨自來到釜山。他發現當地商人在出售價格便宜的銅製“大力神杯”。蔣超心中一動:這種銅製品又貴又沉,自己何不用塑料泡沫仿製呢?這樣,又便宜又能帶入賽場,這樣球迷們肯定更喜歡。

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蔣超就買回了原料和工具,在賓館裏做起了他的“大力神杯”,做完後用金粉一刷,嘿,還真像那麼回事!興奮之下,他沒日沒夜地趕工,韓國隊與波蘭隊的比賽開始前,他已經趕製出了152隻漂亮的“大力神杯”。

比賽當天,蔣超將這些“大力神杯”拉到了釜山體育場的入口處叫賣,每隻1萬韓元。但無人問津,蔣超在心裏默默祈禱:韓國隊,隻有你們贏了,我的這些產品才賣得出去啊!

開賽第25分鍾,韓國先入一球,體育場內頓時歡聲雷動,蔣超憑直覺感到韓國隊今天會大勝,便立刻叫雇來的那個人火速去收購商場裏的韓國國旗,一共買到了1000餘麵。蔣超決心放膽賭上一把。

比賽的結果韓國隊以2:0幹脆利落地擊敗了波蘭隊,極度興奮的韓國球迷們衝出球場,大肆慶祝韓國隊的勝利。這時,蔣超擺放在那兒的韓國國旗和“大力神杯”頓時成了搶手貨,它們很快便被搶購一空。興奮的球迷們甚至連價格都不問,拿了東西丟下10萬、20萬韓元就走。當天夜裏,在韓國人排山倒海的歡呼聲中,疲憊不堪的蔣超開始盤算他的收益:扣除各項成本,他淨賺1000萬韓元(約合7萬元人民幣)。

首戰告捷,更堅定了蔣超“賺韓元”的信心。第二天,蔣超立馬趕赴韓國隊第二輪比賽的城市大丘。在他的鼓動下,女友也改變了原來的遊覽計劃,趕來大丘與他會合。兩人夜以繼日地趕製塑料泡沫“大力神杯”。眼見韓國隊荷蘭籍主教練希丁克在韓國的威信日升,精明的蔣超不僅定製了荷蘭國旗,還特意找當地人印製了希丁克的畫像。他的成本價才25韓元的“大力神杯”,最高甚至賣到了15萬韓元一隻。

蔣超和女友收獲最大的還是在仁川,這次他們多了個心眼,賽前僅出售了一半帶來的“大力神杯”和韓、荷兩國國旗。他們決定把另一半生意做到比賽現場。

這次比賽,韓國隊擊敗了奪冠大熱門葡萄牙隊。看台上的韓國人都瘋狂起來了。蔣超和女友僅在現場批發、零售希丁克的畫像就賺了2000萬韓元。

賽後,首次衝進16強的韓國人足足慶祝了三天三夜,而這三天三夜的慶祝又帶給了蔣超他們上千萬韓元的進賬!韓國隊八分之一決賽的對手,是曾三奪世界杯的老牌勁旅意大利隊。除了韓國人自己,幾乎沒有人相信韓國隊能過這一關。這一次連蔣超也猶豫了。他關在賓館裏反複觀看了兩隊在小組賽的錄像。最後,他得出一個讓女友都極力反對的結論:韓國隊很可能爆冷門戰勝意大利隊。蔣超決定再賭一把。他收購了賽場所在地大田市場所有商場的“大力神杯”仿製品,同時,自己雇用工人連夜趕製他的得意之作——塑料泡沫“大力神杯”。最後他又動起了腦筋,聯想到朝鮮隊曾經在1966年以1:0擊敗過意大利隊,而韓朝統一的呼聲日盛,那麼1966 again(意譯為“再現1966年的奇跡”),一定可以贏得韓、朝兩國人民的認可。蔣超當即跑去找人印製了印有1966 again的旗幟。事實證明這一招非常成功!賽場裏,民族情緒空前高漲的韓國人手裏揮舞從蔣超那兒買來的巨幅旗幟和“大力神杯”,又跳又叫的場麵讓全世界的觀眾都為之動容。

當比賽進行到最後一分鍾,韓國隊奇跡般地打進扳平的一球時,全場觀眾山呼海嘯般地喊起了“1966again”,他們瘋狂地揮舞著“大力神杯”和“韓國國旗”,連在現場觀戰的韓國總統金大中,也忘情地揮舞著一隻仿製的“大力神杯”。讓蔣超倍感驕傲的是,這隻“金杯”正是金大中總統的侍從賽前臨時以12萬韓元的價錢,從他的手中購得的!

在韓國隊與德國隊進行半決賽時,蔣超又別出心裁地賣起了希丁克的塑像。賽場外,希丁克塑像遭到哄搶,最高賣到8萬韓元一隻。最讓蔣超吃驚的是,三四名決賽後,現場大屏幕上韓國總統金大中手中居然又拿著一件他的作品——希丁克石膏塑像!

2002年6月底,蔣超和女友回到湖南,帶回來的竟然是1億多韓元,折合成人民幣有100餘萬元。看球看成了百萬富翁,真是令人驚歎不已!

蔣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歎:“其實世界杯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商業契機,隻是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不敢去想、不敢去做而已!”許多人都認為,能否獲得機會,主要是看運氣的好壞。固然,運氣的基本要素是偶然性,但它對於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人“交好運”的可能性一樣多,在機會麵前人人平等。關鍵在於有的人把握了,有的人沒有把握。如果說好運和機會有什麼偏愛的話,那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它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爭當第一個吃螃蟹的創業者,就是要敢於去嚐試創新,敢於利用自己的特點,找出適合自己或企業發展的路;而且還要敢為天下先,永爭第一。相反,如果不敢自己嚐試創新,等看到別人成功後才步人後塵,企圖分一杯羹,許多情況下隻會有別人撿了西瓜我撿芝麻的結局。

小生意裏有大財富

會賺小錢一樣能成大氣候

——李嘉誠

做生意不怕小,就怕不賺錢。很多人總看不起一些小生意,好像要賺大錢就得搞房地產、賣汽車。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了,看不起小生意的人最後隻會落得個“大錢賺不著,小錢不會賺”的下場。

成功源於發現細節,一樁小生意裏很可能暗藏著大乾坤,一個不起眼的小機會說不定就能讓你創造奇跡。

範先生選擇在歐洲的丹麥自謀財路,混跡生意場幾年,他想到利用自己獨具特色的手藝可以廣納財源,於是他就開了一家中國春卷店。開始時生意並不好。範先生一番調查後明白了,純粹的中國式春卷並不合歐洲人的胃口。他重新進行精心選擇和配製,不再運用中國人常用的韭菜肉絲餡心,而是采用符合丹麥人口味的餡心。這一獨具匠心的改變,外加範先生的不懈努力,原來慘淡經營的小店顧客絡繹不絕,慕名而來者雲集,積累了資金後,範先生不失時機地擴大生意。範先生就是憑著自己非同尋常的觀察視角,利用有利的時機把事業推向高峰的。

他放棄了以前的手工操作,開始采用自動化滾動機新技術來生產中國春卷,並投資興建了“大龍”食品廠,還建了相配套的冷藏庫和豆芽廠。生意越做越大,範先生的春卷開始向丹麥以外的國家出口。他堅持“中國春卷西方口味”這一秘訣,針對歐洲各國人的不同口味,采用豆芽、牛肉絲、火腿絲、雞蛋或筍絲、木耳、雞絲、胡蘿卜絲、白菜、咖喱粉、鮮魚等不同原料來製作,生產出來的春卷營養衛生、香脆可口,風格各異,因而深受歐洲各國人的喜歡。

由於大龍春卷價格穩定,又適合西方人口味,範先生的訂單滾滾而來,生意擴展到歐洲各國。20世紀70年代末,經美國國會的專家化驗鑒定後,美國政府決定每天向範先生訂購十萬隻符合美國人口味的大龍春卷,以供給美國駐德國的五萬士兵食用。

1986年,墨西哥正在舉辦第十三屆世界杯足球賽的時候,大批球迷忙於看球連吃飯都顧不上。範先生抓住這個機會,按照墨西哥人的口味習慣,生產了一大批辣味春卷銷往墨西哥,結果被搶購一空。

範先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運用新的設備和技術,由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商販一舉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商戶。由於他的公司產品質量上乘,服務一流,中國式春卷名聲大振。

作為商人,怎樣將渴望變成現實,並以小賺大呢?這是功力同時也是智慧的呈現。

許多經商者渴望自己能做大宗買賣,賺大錢,但那畢竟是“大款”的專利,底子薄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其實,小生意也可以帶來高利潤,小東西一樣可以賺大錢。範先生就是這樣慧眼獨具,靠小春卷起家,成了大富翁的。

常常是一些別人熟視無睹的小商品中孕育著大商機,如果你能動腦筋去開發,你就會成為成功者。

西村金助是一個製造沙漏的小廠商。沙漏是一種古董玩具,它在時鍾未發明前是用來測算每日的時辰的,時鍾問世後,沙漏已完成它的曆史使命,而西村金助卻把它作為一種古董來生產銷售。

沙漏作為玩具,趣味性不多,孩子們自然不大喜歡它,因此銷量很小。但西村金助找不到其他比較適合的工作,隻能繼續幹他的老本行。沙漏的需求越來越少,西村金助最後隻得停產。

一天,西村翻看一本講賽馬的書,書上說:“馬匹在現代社會裏失去了它運輸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娛樂價值的麵目出現。”在這不引人注目的兩行字裏,西村好像聽到了上帝的聲音,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想:“賽馬騎手用的馬匹比運貨的馬匹值錢。是啊!我應該找出沙漏的新用途!”

就這樣,從書中偶得的靈感,使西村金助的精神重新振奮起來,把心思又全都放到他的沙漏上。經過苦苦的思索,一個構思浮現在西村的腦海:做個限時三分鍾的沙漏,在三分鍾內,沙漏上的沙就會完全落到下麵來,把它裝在電話機旁,這樣打長途電話時就不會超過三分鍾,電話費就可以有效地控製了。

於是西村金助就開始動手製作。這個東西設計上非常簡單,把沙漏的兩端嵌上一個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條銅鏈,然後用螺絲釘釘在電話機旁就行了。不打電話時還可以作裝飾品,看它點點滴滴落下來,雖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也能調劑一下現代人緊張的生活。

擔心電話費支出的人很多,西村金助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製通話時間,售價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銷路就很不錯,平均每個月能售出三萬個。這項創新使沙漏轉瞬間成為對生活有益的用品,銷量成千倍地增加,瀕臨倒閉的小作坊很快變成一個大企業。西村金助也從一個小企業主搖身一變,成了腰纏億貫的富豪。

西村金助成功了,而且是輕輕鬆鬆,沒費多大力氣。可是如果他不是一個有心人,即便看了那本賽馬的書,也逃不脫破產的厄運,還很可能成為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它給人們一個啟示:成功會偏愛那些留心小事物的有心人。

小細節、小機會中藏著致富的機遇,很多時候留心小事物就能抓住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因此小生意不但不能輕視,反而要更加重視。

小錢也能做成大生意

益知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曾國藩

我們要記住,錢是可以生錢的,因此不可以輕視小錢,因為經過良好的運作,小錢同樣可以做成大生意。

如果現在給你五千元錢,讓你在寸土寸金的鬧市區蓋起一棟大樓,你一定會認為是天方夜譚,這點小錢怎麼可能做成大事?!不過有一個人就憑著這點小錢創造了奇跡。

王君懷揣著五千元人民幣隻身闖廣東,現在,麵對平地而起的廣廈千間,像麵對生日宴會上的蛋糕。他躊躇滿誌地開始切蛋糕了:留兩層自用足矣;一至四層出租,每年坐收租金五百萬元;其餘十層全部售出,獲購房款四千餘萬元。除去各種費用,他還淨賺二千萬元。

高樓萬丈平地起,王君用的是巧辦法。王君初闖廣東,適逢房地產熱,地價瘋漲,要想建房,要麼花大價錢買地皮自建,要麼出資與當地人合建,然後分成。真可謂: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沒錢沒地靠邊稍息。王君沒錢又沒地,可是他不願靠邊稍息,他想到了租地。

於是,他騎著自行車,到處找可租之地,終於找到了一家即將遷往城外的工廠。王君提出,租地七十年,建巴蜀大廈,建成後,每年交廠方十一萬元。他特地向廠方強調:“租期內你們將收入七百七十萬元。”廠方聽說七百七十萬的租金,比賣地還多不少的錢,挺劃算的,很快就拍板同意了。

這是王君下的一招妙棋:第一,租地不用像買地那樣預付大量的現款,就把別人的地變成了“自己的地”;第二,在租金上占了大便宜。寸土寸金的鬧市區,兩畝多地每年租金才十一萬,與後來他蓋起十六層大樓後僅其中四層的租金每年就五百萬元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雖說租期內租金共有七百七十萬,但那是要用漫長的七十年作分母來除的啊。廠方得到微薄的租金,失去了七十年的機會。

王君大功告捷,聰明處在於他用濃彩重墨渲染了七百七十萬這一龐大數字,瞞天過海掩飾僅僅十一萬的年租金。

地皮落實後,他馬上又通過新聞媒介向四川各地廣而告之:四川省將在廣州市建一“窗口”——巴蜀大廈,現預訂房號、預收房款,使他輕而易舉地集資兩千萬元。他省錢省事搞到了地皮,又走捷徑解決了建房款。建房時,又恰逢建房熱急劇降溫,建房大軍無米下鍋,隻要有活幹、能糊口,虧本也願接工程。王君把工程包出去,不但不用給承建方工程預付款,而且還要求對方墊支施工,大樓建了一半,承建方已墊支了數百萬。

王君未動自身分毫,借雞生蛋,坐擁廣廈千萬間。

現在你還認為小錢無用嗎?事實證明小錢也能做成大生意,不過這也需要你有頭腦、有創意才行。

小男孩拉裏·艾德勒才十四歲時,成就就相當傑出了。如今,他經營著三種生意,年收入已超過十萬美元。

拉裏·艾德勒是在九歲那年開始小本創業的。那年,憑著父親借給他的十九美元,他開設了一間剪草公司。他獨自一個人,靠一部二手剪草機找活幹。一年之後,他用賺來的錢投資,又買了一台新機器,第三年,又買了五台機器,生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了。

拉裏·艾德勒經營的剪草公司,還將專利出售給美國、加拿大等國對此項目有興趣的人,同時,拉裏還到處去講學,教人如何經營剪草公司。拉裏的公司除了為客戶剪草之外,還兼做掃落葉和鏟雪服務。

拉裏的第二種生意,是開設了一間兒童用品專賣公司。有一次,拉裏進了一萬個膠籃,然後把一些糖果裝進籃中交給零售店,結果一下子都賣光了。拉裏善於組織各種貨物,將它們組合後出售,使客源不斷。

拉裏的第三家公司,是為教青少年如何做企業家提供服務的谘詢公司。拉裏在公司裏教授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如何經商賺錢,還借給他們本錢,鼓勵他們積極創業。

拉裏說:“做生意不在乎年齡大小,也不在乎本錢多少,關鍵要有創意,要用發財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找出它們能夠生財的支點來,然後你就知道該怎樣做了。”

拉裏的目標是,在十八歲時賺足四億美元。

聽到小男孩拉裏·艾德勒的故事的人免不了要對“小不點”肅然起敬。不僅是佩服他小小年紀就有雄心大誌,更是佩服他獨具匠心的創業方式,用小錢做成了大生意。

想賺錢就要不懼錢少,不厭利小,尤其是我們家底薄弱時,更應該對小商品、小利潤給以更大的關注,勿以其小而不為,隻要你全力去做,小投入也會成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