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以樸實的心態付出以成熟的狀態收獲(2 / 3)

不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

我對自己的信心已超越別人對我的評價。

——茱利亞

一個人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就會變得虛榮,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失去自我。其實每個人都應當為自己而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自我的珍惜。

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處處參照他人的模式,那麼你的一生都會悲慘地活在他人的價值觀裏。

生活中的人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的眼裏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因此,為了給他人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許多人總是事事都要爭取做得最好,時時都要顯得比別人高明。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把自己推上一個永不停歇的、痛苦的人生軌道上。那麼,人應該永遠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嗎?

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彈鋼琴時,七歲的兒子走了進來。他聽了一會兒說:“媽,你彈得不怎麼高明吧?”

不錯,是不怎麼高明。任何認真學琴的人聽到她的演奏都會退避三舍,不過珍妮並不在乎。多年來珍妮一直這樣不高明地彈,彈得很高興。

珍妮也喜歡不高明的歌唱和不高明的繪畫。從前還自得其樂於不高明的縫紉,後來做久了終於做得不錯。珍妮在這些方麵的能力不強,但她不以為恥。因為她不願意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她認為自己有一兩樣東西做得不錯。

“啊,你開始織毛衣了,”一位朋友對珍妮說,“讓我來教你用卷線織法和立體織法來織一件別致的開襟毛衣,織出十二隻小鹿在襟前跳躍的圖案。我給女兒織過這樣一件。毛線是我自己染的。”珍妮心想,我為什麼要找這麼多麻煩?做這件事隻不過是為了使自己感到快樂,並不是要給別人看以取悅別人。直到那時為止,珍妮看著自己正在編織的黃色圍巾每星期加長五至六厘米時,還是自得其樂。

從珍妮的經曆中不難看出,她生活得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獲得正在於,她做到了不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優秀的而有意識地去索取別人的認可。改變自己一向堅持的立場去追求別人的認可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樣一條簡單的道理並非人人都能在內心接受它,並按照這條道理去生活。因為他們總是認為,那種成功者所享受到的幸福就在於他們得到了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的認可。

其實,獲得幸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為別人而活,不讓別人的價值觀影響自己,就是避免去追逐它,就是不向每個人去要求它。通過和你自己緊緊相連,通過把你積極的自我形象當作你的顧問,通過這些,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認可。

在得意時不忘形

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光臨。

——亞裏士多德

作為一個擁有良好心態的人,他應該始終具有清醒的頭腦,在得意時不忘形,在失意時不喪誌。

炎炎夏日,蚊蟲肆虐,人們對此深惡痛絕。它們雖不易滅絕,但卻容易捕殺,原因很簡單,它們時常得意忘形,把自己推上死路。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些蚊子在吸食人畜的血液時,在沒有受到驚擾的情況下,它會一個勁地吸起來沒完,直到飛不動或勉強飛往一處自認為安全的地方休息,安於享受成功。此時它們吃飽喝足的身體已變得遲鈍,完全忽視了危險的存在,而這正是它們接近死亡的時刻,若現在想殺死它,已無須奮力拍打,隻需輕輕一按,它們便一命嗚呼。

蚊子的死是罪有應得,但它給我們的啟示卻是深刻的:一個人經曆千辛萬苦換來成功的甘果時,是手捧觀之得意洋洋,還是保持冷靜視之為過去,重新設定新的目標,並加倍努力實現之。選擇前者,就選擇了和蚊子一樣的命運;選擇後者,成功的甘甜將會始終伴隨左右。

是什麼原因使人的選擇不同呢?是一個人處世的心態。好心態不僅可以指導我們在工作上取得成績,還能指導我們在各種誤解麵前站穩腳跟,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改變自己。

由於與生俱來的性格使然,有人外向,有人內向,也因此造成了每個人在外在行為上的差異,這便成為誤解的根源。

“同事們都這樣。要是我整天捧著書本不和他們閑聊,顯得我清高、不合群,多不好啊。”

不久以前,一位剛從學校畢業的職場新人跟他的一個知心朋友說了上述一番話。

的確,誰不希望能夠在單位中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大家融為一體,尤其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好像不和大家打成一片就沒有獲得大家的認同,工作起來沒有底氣。

這種想法也不能說不對,但絕對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萬不可一概而論。

就以上述的這位新人為例吧。他畢業於上海某警官大學,學的是道路交通管理,畢業分配去了沿海的一個中小城市。他每天的工作是上街值2小時班後休息幾個小時,然後再去上崗。工作壓力不大,閑暇時間很多。但是他周圍的同事們每天值勤回來後就是聊聊天、打打牌,晚上下班後也經常是出去吃吃飯、喝喝酒、跳跳舞。小夥子每次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太浪費時間了,有一種犯罪感。他喜歡讀書思考一些問題,並想考研究生接著深造。但就出現了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問題。他不和同事們一塊聊、玩,又怕人家說他假清高、不合群等等。

基於這種情況,他的朋友對他說:從你所講的來看,你的這些同事可能文化素質不高,又安於現狀,沒太大的追求,他們也許能夠做好目前的本職工作,但再有什麼發展和進步的可能性很小。你的這種顧慮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如果隻有同他們一塊虛度光陰才算合群的話,那你必須以犧牲自己的愛好、前途、追求為代價而去合群,必須放棄提高自己思想境界為代價才不會清高,按他們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這種“就低不就高”的合群、不清高,實際上是媚俗,是完全錯誤的一種想法。

不合群的現象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因為性格孤僻、封閉自我,或是人品道德上低劣而讓大家疏遠;另一種則是因為某個人優秀出眾,或者是追求的目標高於眾人之上,不迎合眾人的口味或疏於處理人際關係等,從而不被大家理解或受人妒忌。

在生活中兩種情況都經常見到,尤其是第二種情況。比如陳景潤做一名中學數學老師,肯定是不“合群”的;“文革”時馬寅初也跟不上潮流;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也和大家心目中的“好學生”標準不一致……這些人的共同點是都曾經不被看好,卻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而且他們從不曾得意忘形。

我們應努力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係,但這是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讓自己做得更好,而絕不應該是犧牲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去隨波逐流。要在心態上擺正,隻要你優秀出眾、超凡脫俗,就很容易會被人認為是清高、不合群,但這也勝於得意忘形後的自我毀滅。

切莫得過且過,迷迷糊糊混日子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塊土地,因它充滿了希望。

——柏拉圖

有些人想發財,卻總是得過且過,這樣的人肯定會有很多局限性而無法超越自我,難有大的突破和進展。實際上,凡是有“得過且過”的心態者,都會給自己找退縮之路。在古希臘有同村兩個人,為了比試高低,就打賭看誰能走的離家更遠,於是同時卻不同路地騎馬出發了。

一個人走了10天後,心想:“我還是停下來吧,因為我已經走了很遠了。我敢肯定他沒有我走得遠。”他就停了下來,休息了幾天,然後他就回到了家裏,繼續自己的農耕生活。

另一個人走了10年,卻一直沒有回來。村裏的人都認為這個傻瓜為了一場沒有必要的打賭而丟掉了性命。

有一天,一隊浩浩蕩蕩的大軍向村裏開來,村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隊伍臨近時,突然有個人驚喜地叫道:“那不是威克遜嗎?”隻見消失了10年的威克遜已經成了這隊大軍的統帥。

威克遜下馬後,向村民打聽說:“傑瑞呢?我真的要感謝他,因為那個打賭,才使我有了今天。”

傑瑞羞愧地說:“祝賀你,朋友!可我至今還是個農夫。”這個故事說明暫時消極心態隻能讓人次人一等。生活中還有多少人都是這樣次人一等啊!

一個有生氣、有計劃、能克服消極心態的人,一定會不辭任何勞苦,聚精會神地向前邁進,他們是從來不會想到“將就過”那樣的話的。

有許多頹廢的人,常常對人說:“得過且過,過一把癮吧!”“隻要不是餓肚子就行了”“隻要不被炒魷魚就夠了”。這種人其實就是在承認自己沒有生機。他們簡直已經脫離了世人的生活,至於讓他“克服消極心態”,那更是不可能了。

打起精神來!它即使未必能夠讓我們立即就有所收獲,或者馬上就得到物質上的安慰,但它卻能夠充實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獲得無限的樂趣。

那些克服消極心態而成就的大事,絕非那些隻想“填飽肚子”以及那些“得過且過”的人所能完成的,隻有那些意誌堅決、不辭辛勞的人才能完成這些事業。

試想,一個畫家正想完成一幅名作,如果他一拿起筆來,就心不在焉,有氣無力地東塗一筆,西抹一下,請問這樣的人會成功嗎?

音樂家奧裏·布爾和他的提琴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位名震全球的音樂家一演奏起他的曲目,聽眾們就會驚歎不已。可是他們不知道他所下的苦功。當他還隻有7歲的時候,常常會深夜起床,拿出那把紅色小提琴,奏起自己日思夜想的曲目。直到他長大後,這把小提琴從來也沒有離開過他。現在他所演奏的歌曲,真不知傾倒了多少聽眾。可是當初他在練習的時候,也曾經有過消極的心態呢!

那麼,布爾是如何克服這種消極心態的呢?他小的時候,身體一直不好,貧窮和疾病總是緊緊地壓迫著他,父親對他學小提琴也持反對意見。正是由於他的熱誠和專心,才讓他衝破一切阻礙,聞名世界。

我們隨時都會碰到這樣的人:他們似乎專門在等待人家去強迫自己工作。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廣博才識和能力,一無所知。他們一點也沒有估計過自己的身體裏究竟蘊藏著多少才智和力量。當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隻會拿出一小部分力量來敷衍,他們似乎情願永遠守在空穀,也不肯攀登山顛;他們更不有願意張開雙眼,來把廣大而宏偉的宇宙看個一清二楚。

在那些偷閑苟安的人的眼裏,世界上一切好的位置,一切有出息的事業都已宣告客滿。是的,這種懶惰成性的人,隨便走到哪裏,都不會有他們的立足之地。社會上各處急切需要的都是那些肯領頭的、敢於奮鬥、有主見的人。一個隨處可以立足的人,應該有思想、能判斷、善創新、刻苦耐勞。而那些專門埋怨自己、埋怨沒有機會、或者命運不濟的人,他們一輩子也不會成功。

那些心存危機的人常會這樣想:我不能這樣得過且過,我要爭取過上好的日子。我要賺更多的錢,我要穿上好的衣服,吃上好的食物。而那些不求進取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隻想:我能不餓肚子就行了,所以他才會得過且過,混一天日子,撞一天鍾!任小萍是我國著名的外交使館的翻譯。她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每一步都是組織上安排的,自己並沒有什麼主動權。即使這樣,我也有自己的選擇,那就是要比別人做得更好。”

1968年,任小萍有幸成為了北京外國語學院的一名工農兵學員。當時,在她所在的班級,她的年齡最大,成績也最差。第一堂課她就因為沒有回答上老師的問題而被罰站了。第二天,班級就掛出了一條橫幅:“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她就是那個掉隊的階級兄弟。但等到她畢業的時候,成績已經是全年級最好的了。

任小萍大學畢業後被分到英國大使館做了一名接線員。很多人都覺得做接線員是個很沒有出息的工作,但任小萍卻把這個普通的工作做出了采。她將所有使館人員的名字、電話以及工作範圍都背得爛熟於心,每個打進來的電話,她都能很快、很準確地找到人。時間一長,使館人員有事外出,都不告訴自己的翻譯,而是給任小萍打電話,告訴她會有誰來電話。任小萍因此被使館的人稱為留言板、大秘書。

一天,英國大使竟然跑到電話間,笑眯眯地表揚了任小萍。這是破天荒的事情,結果沒過多久,任小萍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調去給英國某大報社當了翻譯。該報的首席記者是個脾氣很大的老頭,曾經得過戰地勳章,還被授予過勳爵。這個老頭本事大,脾氣更大。前任翻譯就是給他罵跑了。剛開始時,他也不要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資曆,後來才勉強同意讓任小萍試一試。一年後,老頭逢人就說:“我的翻譯比你的好上十倍。”不久,任小萍就因工作出色,又被破例調到美國駐華聯絡處,她也同樣幹得很出色,獲得了外交部的嘉獎……一個人在無法選擇工作時,至少他永遠有一樣可以選擇:就是無論什麼工作都要好好幹。在同一種工作崗位上,有的人勤懇敬業,付出很多,收獲頗豐,而有的人卻整天想調好工作,而不做好眼前的事。其實,這樣的選擇就決定了將來的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