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讓這一部分充實快樂,碩果累累,可以提高你的生存高度和人生高度,其途徑無他,隻有讓自己在工作中盡快成熟起來,同樣,心態在這裏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浮躁的心踏實下來,以樸實的心態付出努力,少計較些得失,收獲必然更多。
讓自己另起一行
明天的希望,讓我們忘了今天的痛苦。
——柏拉圖
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一個始終與“第一名”無緣的人,眼看著別人表現出色,自己卻永遠居於人後,心裏會不會覺得有些自卑呢?其實你大可不必為此煩惱,一個人成功與否有很多不同的判斷標準,隻要你願意換個角度,你也可以位列第一。
惲壽平是清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早期是畫山水的,從見到王石穀之後,自以為山水畫不能超過他,於是專攻花卉,成為海內所宗。在更早以前的唐代也有一位以畫火聞名的張南本,據說原來是與一畫家孫位一起學畫山水,也因為自認不能超過孫位而改習畫火,終於獨得其妙。
藝術家追求完美,難免有傲骨,恥為天下第二名手,不願落人之後,像前兩者真有才能,舍他人既行的道路,自辟蹊徑,獨創一家固然最好。但如果不能認清自身的能力,隻因恥為人後,就放棄學習,自己又找不到適當的方向,到頭來則難免什麼都落空了。孟雨是一個魅力四射、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經常是社團中令人注目的熱點,認識孟雨的人幾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熱情的付出。在得知他交了女朋友後,他的一個朋友開玩笑似的問他:“那現在我在你心中排第幾呀?”他想也不想,便答:“第一。”朋友不相信地看著他,問:“怎麼可能啊,你女朋友應該排在第一位。”孟雨狡黠地一笑,然後說:“你當然排第一,隻不過是另起一行而已。”孟雨的話說得多好啊!生活中,在各行各業中,每個人都期望得到第一的位置,其實要拿到第一也容易,就看你願不願意換個角度——隻要“另起一行”,每個人就都是第一了,而這個世界,自然少了許多莫名的地位紛爭,這不是很好嗎?周平生性好強、不甘平庸,但造化弄人,他卻偏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人物,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無冕之王——新聞記者,然而大學畢業後他卻成了一名高中教師,而且在學校裏也並不太受學生歡迎。看著昔日的同窗今日都已登上高位,周平心裏別扭極了。賢惠的妻子見他這樣子,就勸他說:“人比人,氣死人!反正現在情況已經是這樣了,你又何必偏拿自己的短處去比人家的長處呢?你難道就不能找找你自己的優點嗎?”妻子的話點醒了周平,他決定憑著自己流暢的文筆闖出一片天地。周平選擇了當地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報社,然後便大量向那家報社投稿,絲毫不計較稿費的高低。這家報社開了不少副刊,周平悉心加以研究後,專門為它們量身訂做寫文章,所以他的作品幾乎篇篇都被采用,甚至還創造過這樣的奇跡:有一次,他們的副刊總共隻有8篇稿子,其中4篇都是周平的“大作”,隻是署名不一樣。
周平的作品被這家報社的編輯競相爭搶,常常是剛應付完文學版的差事,雜文版的又來了。有時他因學校有事創作速度稍慢一點,那些編輯就會心急火燎地打電話催稿。終於有一天報社的領導坐不住了,他們給周平打電話——隻要周平願意,他現在就可以去報社上班。
周平贏了,我們可以從周平的經曆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生活的路不隻一條,如果你不甘於平庸,你完全可以另起一行,得到你想要的成功。古今中外,還有很多名人經過重新給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阿西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在生活中,誰都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你無法在自己從事的行業裏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還有許多人是在自己並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崗位上,幹並非自己所願意幹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要著急為好。生活其實就如寫文章一樣,當你發覺筆下的那一句不是自己最滿意的言語,甚至是敗筆的時候,那你就暫時停筆思考一下,甚至不妨另起一行重新書寫,直至精彩的華章湧向筆尖。
突破你的心態瓶頸
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的勝利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
——佚名
固執的心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你的思維方式,它會讓你變成“一根筋”。因此,我們一定要突破這個心態瓶頸,才能從容走向成功。
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鯪魚和鰷魚放進同一個玻璃器皿中,然後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興奮地朝鰷魚進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碰在了玻璃板上,不僅沒捕到鰷魚,還把自己碰得暈頭轉向。
碰了十幾次壁後,鯪魚沮喪了。當生物學家輕輕將玻璃板抽去之後,鯪魚對近在眼前垂手可得的鰷魚已經視若無睹了。即便那肥美的鰷魚一次次地擦著它的唇鰓不慌不忙地遊過,即便鰷魚尾巴一次次拂掃了它饑餓而敏捷的身體,碰了壁的鯪魚卻再也沒有進攻的欲望和信心了。
為什麼?這是每一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思維一旦成為定式,它就會像一個瓶頸一樣製約著你的行動。人的心態同樣會有“瓶頸效應”,如果放棄你心中固執的一麵,你就可以看到比“瓶頸”更寬的地方。
我們現在用的圓珠筆在當初被發明時,發明者用了一根很長的管子來裝油,但他發現管子裏的油還沒有完,筆頭就先壞了。他做了很多次的實驗,不是換筆頭的材料就是換筆頭的珠子。結果還是會出現筆頭已經壞了油還剩下很多的情況。這個“瓶頸”他一直沒有突破,一天朋友去找他,他把問題告訴了朋友。朋友一語道破天機,“既然你沒辦法解決筆頭的問題,不妨試試把筆管剪短一點,這樣問題就解決了。”他高興地說:“我為什麼一直都沒想到呢?”是啊,她固執地認為隻有一個方向可以走通,一直堅持下去,結果隻會讓自己徒勞。突破心理的瓶頸,視野才會開闊。
朋友們都認為,吉米總是缺乏自己做老板的勇氣。對他而言,公司的工作更安全,更可以為他的妻子和家庭提供必要的保障。但是後來,經濟蕭條了,他的工作確實不像原來那樣是個永恒的港灣,他不由得驚醒了。
一時間,一種無休止的恐懼闖進他的生活。如果公司開始裁員怎麼辦?如果他苦心經營了多年的地區市場萎縮了怎麼辦?隨著蕭條的加劇,恐懼感不斷地膨脹著。無數個夜晚,他無法入睡,徹夜擔憂家庭的財政前景。終於,這種坐以待斃的恐懼膨脹得令他再也無法忍受。
其實出路隻有一條:采取行動,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企業。下班之後,他開始經營二手醫療設備。應該說,作為一名國際知名醫療設備製造公司的推銷員,他所接受過的培訓足以使他很快發展起來。
由於不像大貿易公司那樣要支出很多管理費用,吉米從一開始就組織了一個有贏利能力的小機構。六個月之內,他創建了區域性公司,辭掉了自己原有的工作。他終於成為自己的財務大臣了。
現在,吉米再也不會有那種依賴每月拿到工資的感覺,他再也不用為他的工作擔心,因為他再也沒工作了。他現在有自己的公司了!
吉米成功地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再也不用去擔心工作的危機給自己造成的心理負擔。這是他突破“心態瓶頸”爭得的成果。現在,許多失業者都無法突破這個瓶頸,而許多麵臨失業的人更是在想方設法地保全自己的工作。他們固執地認為,這份工作可以給他們帶來安全感,於是死死地抓在手裏惟恐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他們寧可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願另求他路。這是人性的悲哀。
心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困難,可以粉碎障礙,達成期望。但需要你突破瓶頸,不再固執地堅守錯誤的方向。
別為自己設置行動的障礙
我們必須作為思索的人而行動,作為行動的人而思索。
——柏格森
很多人之所以養成了猶豫的心態,就是因為他們總在行動之前為自己設置思想障礙,結果就隻好在起點猶豫徘徊。李強是個很有理想的年輕人,但他到了36歲卻還沒有什麼作為。這是因為他有一個壞習慣:在行動之前總是想得太多。三年前他曾經想開一家高檔洗衣店,朋友們很支持他的想法,鼓勵他趕快行動。但李強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他開始犯起了嘀咕:如果客人太挑剔怎麼辦?我隻買得起國產的幹洗機,雖然市場調查顯示,很多人都有這個消費能力,可萬一我真開了,沒有客人怎麼辦……李強琢磨了好久,朋友急了催他,他嘴裏說著,過兩天就去選店麵,但卻遲遲不行動,時間久了,開店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三年中,城裏陸續開了很多幹洗店,生意都很紅火,李強又痛又悔。朋友勸他現在開店也來得及,但李強又開始為自己開店能否有競爭力而煩惱起來。李強的幹洗店,恐怕永遠也開不起來,因為他習慣於為了假設性的問題煩惱,還沒行動就開始後退了。其實,完全不必為還沒開始的任務做假設,也不必為將來做任何預測,隻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能達到心中期望的結果。有這樣一個故事:阿三和阿四是一對好朋友,因為闖了禍,兩人隻好趁著黑夜,逃離居住的地方。跑了一個晚上後,就在天快亮時,他們決定找個地方休息一下。
阿三氣喘籲籲地說:“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吧!我們已經離開城鎮很遠了,我想他們不會追來了!”
阿四也點頭表示:“好!”
於是,他們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乘涼。
他們躺在樹下,放鬆了心情,閑聊起來。
阿三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便問阿四:“如果我在路上撿到了一筆錢,你覺得我要怎麼處理?”
阿四聽到阿三的白日夢,精神忽然一振,開心地說:“如果撿到一大筆錢,那當然是你一半,我一半啦!”
阿三一聽,急著說:“你想得美!誰撿到了錢,就是誰的,如果是我撿到的話,憑什麼要分一半給你?”
阿四一聽,氣憤地說:“你這個人可真不夠義氣,我們一起逃亡,一起趕路,你撿到了錢,我也在你身邊,我也看見了,你憑什麼獨吞?你真是個貪財鬼,一點也不夠朋友,真是禽獸不如!”
聽到阿四這麼激動的怒罵,阿三也火了,他生氣地吼著:“你這是什麼話!什麼叫禽獸不如?你再說一遍!”
阿四一點也不示弱,他挑釁地說:“說就說啊!誰怕你啊!我說,你真是個禽獸不如的家夥!”
阿四一說完,阿三氣得揮了一個拳頭過來,這一揮拳,兩個人就開始這麼扭打了起來。這時,有個人走了過來,連忙上前勸阻說:“喂,你們別這樣,有什麼事不能說開呢?別打了,說來聽聽!”
阿四立即不平地說:“我們原本是好朋友,但是這家夥撿到了一筆錢居然不願分給我,想要自己獨吞!”
阿三一聽,立即辯駁:“是我撿到的,當然是我的啊!我想給誰就給誰,我不想給就不……”
阿三話還沒說完,火氣甚旺的阿四立刻揮了一拳過來,還怒氣衝衝地說:“還說不願意,我就讓你嚐嚐我的大拳頭!”
路人看他們打得不可開交,轉念一想,開口問:“你們先別急,讓我幫你們調解。你們撿的錢在哪裏?一共多少錢?”
這一問,兩個人還真的停止扭打了!因為,他們頓時都呆住了,並異口同聲地說:“咦?還沒撿到啊!”
路人這會兒瞪大了眼,搖了搖頭說:“撿的錢連個影子都沒有,那麼你們兩個幹嗎吵成這樣?”這下子兩個人可呆住了,他們看著彼此的青鼻腫臉,尷尬地苦笑著。這個故事雖然很可笑,卻能發人深省。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曾做過這兩個愚人所做的事呢?為了一些假設性問題浪費精力。這也是許多人的壞習慣。行動都還沒開始,便不斷地給自己設置諸多想象出來的障礙,使得計劃表上的進度,永遠停滯在起點。
想一想,還沒撿到錢,就為分錢問題而大打出手,是不是太可笑了?
曾國藩曾說過: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但他卻收獲最大,成為萬人效仿的梟雄。他的成功就是由於他能夠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不去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煩惱,更不會讓它們絆住自己的雙腳。